X射线荧光微束分析技术在石油勘探中测定微量元素对相对含量比中的应用

来源 :第十四届全国核电子学与核探测技术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6568136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同步辐射X射线荧光微束分析技术(SRXRF)是微区荧光分析实验产生的一种新技术和方法。用此方法成功分析了单个油气地质流体包裹体的痕量元素含量.本文主要分析了SRXRF物理原理、试验装置、并且阐述了用SRXRF测定油井岩石中单个有机流体包裹体中微量元素:介绍了SXRF定量分析方法,理论计算法,给出了标样法和两元素的含量比法:并且用SXRF微量元素分析法分析的中国石油某油田的九个石油样品中微量元素的含量:最后以此判别泾源岩沉积环境,为探索油气的形成和储藏提供了直接的科学依据。
其他文献
用晶化的硅酸铝短纤维作增强体、磷酸铝作粘接剂制得预制体,用AZ91作基体金属,通过挤压浸渗工艺制备镁基复合材料.运用光学显微分析、XRD衍射分析、SEM扫描分析等手段,初步分析了硅酸铝短纤维增强镁基复合材料的界面反应规律、反应产物及其对力学性能可能造成的影响.结果表明:镁与磷酸铝粘接剂反应后在界面上生成一定数量的MgO颗粒,致使硅酸铝增强纤维和镁合金基体之间形成强界面结合;另外,在硅酸铝短纤维的晶
为了研究Bi2O3涂层含量对ABO/Al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用挤压铸造法制备了不同Bi2O3涂层含量的硼酸铝晶须增强铝基复合材料.对该复合材料进行了热挤压变形,并测定了其变形前后的室温力学性能.利用扫描电镜、透射电镜和差热扫描量热计(DSC)研究复合材料的微观组织和界面反应,结果表明:晶须表面涂层的加入,提高了预制件的强度;复合材料在压铸过程中,晶须表面的Bi2O3涂层和铝基体发生了界面反应,
通过对成分和工艺的设计,采用机械合金化(MA)与放电等离子体烧结(SPS)成功制备了高性能的Fe3Al-Fe3AlC0.5金属间化合物.研究了工艺条件对材料的组织与性能的影响.用SEM观察了材料的表面与断口形貌,测试了显微硬度及抗弯强度等力学性能.结果表明,在机械合金化过程中Al有固溶于Fe的倾向,经5 min短时间的放电等离子体烧结Al与Fe完全反应而生成金属间化合物.所制备的Fe3Al-Fe3
本实验首先用注射成型方法制备出SiC预成型坯,然后使用压力浸渗方法将熔融铝浸渗于预成型坯体,经过表面处理后得到体积分数为65%SiC颗粒的SiCP/Al复合材料的封装盒体.经测试分析发现:使用注射成型和压力浸渗2步工艺制备的封装盒体中的铝,浸渗完全,内部组织均匀;材料的相对密度大于99%,在室温下的热膨胀系数为8.1×10-6/K,热导率接近130 W/(m·℃),能够很好地满足电子封装的要求.
根据已制备的碳-高硅氧纤维增强C-SiC防热隔热一体化材料(简称C-HSF/C-SiC材料)结构,通过合理简化,建立了防热隔热一体化材料结构模型.该模型具有四个区域,即高密度C/C-SiC、致密C/C、变密度C/C和变密度HSF/C.以该材料结构模型和热传导理论为基础,采用FORTRAN语言编译了计算程序-TempC.用该程序计算了指定热环境条件下C-HSF/C-SiC材料内部温度分布,并通过算例
对O-SiAlON-BN复合陶瓷材料的变温氧化质量变化曲线进行了研究,对该材料氧化过程的热力学过程进行了分析,并对1 050~1 350 ℃氧化后氧化层的微观结构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结果表明:1 000℃以下,O-SiAlON-BN复合陶瓷材料有很好抗氧化性能;当温度升高到1 050℃以上,O-SiAlON和BN均开始被氧化,开始有明显的氧化增重现象,1 200℃增重出现最大值;温度继续升高,随着B
本文首先介绍了遗传算法的基本原理,采用核电磁脉冲(NEMP)特征量作为识别判据,将遗传算法应用到核爆炸监测中,并且充分利用FPGA并行计算优势,实现判定方法的硬件化。
应用常规γ扫描测量方法,确定热室内一根辐照过的燃料棒中放射性核素的分布,是分析燃料燃耗的一种常用的方法。本文试图发展常规的γ扫描测量方法,研究应用层析γ扫描技术准确定量测量燃料棒内放射性核素含量的可行性,从而确定燃料棒的燃耗。本文研究了层析γ扫描技术用于燃料棒扫描的可行性,并尝试用层析γ扫描技术确定燃料棒内放射性核素的分布。首先,研究了发射层析γ扫描原理和算法;然后,提出了计算机模拟研究方法.其中
本文介绍了航空γ能谱监测系统刻度的原理和常用的三种刻度方法:实验刻度法、解析公式加实验刻度法及MonteCarlo刻度法,分析了这三种刻度方法的特点。讨论了目前国内外航空γ能谱监测系统刻度方法的发展趋势。
秦山核电二期1、2机组辐射监测系统的很多仪表,特别是国产仪表大量采用了电离室作为探测器,本文对其原理、结构、应用方式进行了介绍,针对已发现的各种主要问题和缺陷进行了说明,并就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几点改进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