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法并化瘀通脉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观察

来源 :第六届天津国际针灸暨中医临床学术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bornfdg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椎动脉型颈椎病是以颈部或枕区疼痛,伴有头痛、头晕、恶心,颈椎旋转时头晕加重为其临床特征。近来笔者在临床实践中,采用推拿手法和内服化瘀通脉汤剂,治疗本病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指出手法施术于头面部穴位具有清利头目的作用,同时采用化瘀通脉汤剂,增加椎基底动脉供血,调整脑组织缺血、缺氧,以改善眩晕症状。二者联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值得推广应用。
其他文献
周围性面瘫是颅神经疾病中最常见的,治疗方法多种多样,临床中我们采用了刺络拨罐并透刺法和浅刺法,以两种针刺方法进行临床治疗观察。结果显示,刺络拔罐与透刺法,协调相用,利经脉之畅,气血之濡、经筋得养,表明综合方法的使用,效果明显优于单一的治疗方法,疗程可明显缩短,疗效快,治愈率高。
某院于1997年11月-1998年11月采用天津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石学敏教授所创立的“经筋刺法”治疗该院针灸门诊周围性面神经麻痹50例,并对全部病例进行肌电图观察。肌电图观察结果表明:“经筋刺法”能够有效地减少患侧面肌病理电位,迅速提高运动单元电位电压、增加募集电位,从而有利于瘫痪面肌肌力的恢复以及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刺络拨罐法具有疏风寒、清湿热、活血化瘀的治疗作用,分别选取太阳、颧称髎、颊车三支不同的主穴,旨在疏通面部筋脉祛寒清热,使气血调和、通则不痛、达到治疗目的。某院运用此法治疗三叉神经痛163例,经与对照组比较,效果满意总有效率达94.46%,且差别有极显著性意义。提出在治疗中体会到刺络范围、深度、放血量均为治疗之关键,要根据病情,因人而异。
某院对收治的98例出现室性早搏的患者采用针刺疗法,总有效率达96.9%,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通过疗效分析及相关研究表明,针刺能延长心室和心房的有效不应期与功能不应期,使心肌恢复兴奋性的时间延迟,避免过早搏动的发生,同时促进心肌细胞钙离子内流的增加,增强抗心律失常的能力和心肌的收缩力,从而防止早搏的发生,且无副作用,值得推广应用。
某院以收治的51例大动脉炎住院患者为例,随即分为针灸治疗组和中西药物对照组,进行对照实验,以评价临床疗效。对比研究显示,针灸组疗效明显高于药物组。文章通过论述祖国医学对大动脉炎病的认识、针灸治疗原则的理论基础以及针灸治疗大动脉炎的作用机制,指出针灸疗法治疗大动脉炎,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冠心病患者临床常有胸闷、憋气、心前区疼痛等症状,亦有临床无任何症状而单纯心电图呈缺血改变的病人。某院对收治的64例冠心病病人行针刺治疗,取得了满意疗效。通过临床观察,表明针刺疗法对冠心病确有良好疗效,不仅能改善冠心病的临床症状,而且还能使异常心电图逐渐恢复正常,值得推广应用。
无痛性心肌缺血(SMI)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一个特殊类型。某院对收治的38例SMI患者采用针刺背俞穴疗法进行治疗,取得明显疗效。本研究表明,针刺心俞、肝俞、肾俞治疗SMI疗效显著,可明显改善SMI患者的心电图缺血性改变,明显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增加心肌的供血供氧。用于治疗SMI简便易行,经济适用,疗效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某院对收治的46例慢性结肠炎患者采取中医针灸进行治疗,疗效显著且无副作用。针灸治疗慢性结肠炎,一方面调节胃肠功能,使其恢复正常以达到消除症状改善腹泻;同时另一方面针灸还可以增强人体的免疫机能,增强肠壁的血流量灌注,以促进炎症的吸收,有助于结肠粘膜水肿,溃疡的消除。根据临床效果观察,指出针灸是治疗慢性结肠炎的首选方案,在今后实践中应不断发展总结对该病理论的阐述及针灸治疗的机制探讨。
针灸疗法对于治疗急性腰扭伤具有良好止痛和迅速康复的效果。跗阳穴的特点是经脉和络脉的深部的连接处,为经气深集之所,具有化瘀止痛的功能。某院自1985年以来,对150例急性腰扭伤单纯采用足太阳膀胱经的会穴,阳跷脉郄穴“跗阳”的治疗进行了临床观察,取得了较好效果。指出,以跗阳穴治疗急性腰扭伤,临床疗效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有效地控制癌性疼痛,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已是中医药攻克肿瘤治疗的艰巨任务之一。某院对收治的86例临床明确诊断为恶性肿瘤中晚期患者采用自制的纯中药制剂化坚拔毒膜治疗癌性疼痛,取得了较好的疗效。通过临床观察表明,化坚拔毒膜是一种快捷、简便、安全、无副作用、疗效较好的中药外用制剂,值得临床运用及更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