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亚洲大气热源汇的变化特征与江淮流域旱涝的研究

来源 :中国气象学会2006年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dfsdfsdfasd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用2001年和2003年NCEP/NCAR再分析资料,计算了亚洲季风区两年逐日的大气热源汇〈Q1〉,再用谐波分析方法对〈Q1〉作带通滤波,得到了准30-70d的〈Q1〉低频分量;并分析了两年夏季大气热源汇和其低频振荡变化特征的差异,然后研究了一些"关键"区〈Q1〉低频分量的变化与我国降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2001年和2003年夏季的亚洲季风区,一方面应该有这样一种过程,大气热源汇低频分量经向和纬向传播的差异→江淮流域旱涝期东亚地区大气热源汇低频分量南北配置的差异→东亚地区大气热源汇本身的南北分布不同;另一方面,夏季的5月到8月期间,高原中南侧有较强的低频热源(热汇)时,可导致其后期江淮流域降水偏多(少);中国南海的作用则正好相反,南海有较强的低频热源(热汇)时,不仅可导致其后期江淮流域降水偏少(多),还可导致其后期青藏高原东部降水偏少(多).因此,夏季亚洲季风区热源热汇季节内变化特征的不同可导致我国江淮流域异常的旱涝发生。
其他文献
该文利用气象常规观测资料、卫星、自动观测系统、多普勒雷达等资料,对2005年6月14日发生在天津地区的一次强对流风暴进行了分析.分析表明:强对流风暴产生在东北冷涡西南侧的M
会议
通过对1951-2004年影响中国的台风频数的年代际变化趋势研究表明,影响中国的台风频数在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初呈弱的上升趋势,此后呈显著减少趋势,60年代的影响台风频数最多,近1
本文根据青海省海西州茶卡候选风电场大水桥加密观测点2005年6月至11月各月逐日每小时风向风速资料,以茶卡气象站为基准站,用不考虑风向和将风向划分为16个方位在每个方位下分
湿急流和假相当位温(θse)是湿空气动力学提出的两个概念,是用能量学方法研究夏季天气的有效手段,它们的突出特点是强调了水汽在暴雨和强对流天气的重要作用. 和谢义炳(1978
会议
本文分析淄博市近10年相对湿度的气候概况,总结出相对湿度变化的规律,分析影响相对湿度变化的天气形势,初步探讨相对湿度预报方法,经检验和试用效果较好。
通过分析越赤道气流的变化特征及其对台风季副高脊线位置的影响关系,结果表明,1)在近44年来冬、夏季索马里越赤道气流强度都呈增强趋势,具有南北半球气流交换越来越激烈之事实;2)
本文利用9个全球气候模式(其中一个是中国的模式NCC/IAPT63)考虑人类未来排放情景SRES A1,A2,A1B,B1,B2和一个中国区域气候模式RegCM2/CN考虑温室气体加倍,预估长江三角洲及周边地
会议
本文为了加强对黑龙江省暴雨中尺度系统的认识,更有利于暴雨灾害的预报和防御,对2005年7月28-29日发生在小兴安岭的暴洪中尺度系统,从大尺度环流形势、环流演变特征、云图和雷达
会议
根据对新疆40年(1961-2002年)冬季平均冻土深度、最大冻土深度、土壤10cm深度封冻时段资料分析表明.随着全疆气候的变暖,各地的平均冻土深度、最大冻土深度趋向变浅,土壤封冻时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空调等降温设施日益广泛使用,我国各大城市的电力需求增长很快,城市电力供应屡创新高,每年夏季的高温时段许多城市的电力负荷都达到甚至超过警戒水平,甚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