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了解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的危险因素和临床结局,探讨大面积脑梗死发生和预后相关因素;为大面积脑梗死的个体化管理和预防提供依据.方法:前瞻性登记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神经内科连续入院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收集患者基本临床资料、病因分型及随访发病后3月死亡/残疾情况等.
【机 构】
: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神经内科脑血管病临床研究中心 610041
【出 处】
:
中华医学会第十六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了解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的危险因素和临床结局,探讨大面积脑梗死发生和预后相关因素;为大面积脑梗死的个体化管理和预防提供依据.方法:前瞻性登记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神经内科连续入院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收集患者基本临床资料、病因分型及随访发病后3月死亡/残疾情况等.
其他文献
目的:观察老年髋部骨折手术围手术期丙泊酚的脑保护效应.方法:择期老年髋部骨折手术病人66例,随机分为2组,丙泊酚治疗组(4mg·kg-1·h-1微泵输注)和对照组.于老年髋部手术结束后2h(A点)和6h(B点)同步采集桡动脉和颈内静脉血检测脑氧合、脑代谢状况.结果:丙泊酚组可以明显改善脑氧合状况,抑制自由基的生成,降低脑乳酸氧指数(LOI)和乳酸生成率(CLP),但血压下降明显.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微出血(CMBs)分布模式与Essen评分的相关性.方法:病例选自南京卒中注册数据库,前瞻性连续入组2011年4月至2011年12月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行常规磁共振序列和磁敏感加权成像扫描,测评患者入院Essen评分,登记基线资料,评估Essen评分和微出血分布部位的相关性.结果:共纳入急性脑梗死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
目的:探讨在TX小鼠中随着铜的蓄积,铜转运相关蛋白CTR1、ATP7A在脑中各部位的表达变化.方法:随机选取1月、2月、3月、4月、6月、8月龄的TX及对照鼠,取各月龄小鼠的肝脏、全脑组织,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检测组织中的铜.另取各月份小鼠的皮层、纹状体、小脑、脑干、海马,采用上述方法检测各部分组织中的铜含量;荧光定量PCR检测小鼠皮层、纹状体、小脑、脑干、海马中ATP7A、
目的:了解术后乳腺癌患者的失眠特点及其可能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根据入组标准,并经知情同意后纳入105例乳腺癌患者作为病例组,及年龄和教育年限等相匹配的健康对照组105例,完成一般情况调查表、阿森斯失眠量表(A1S)、综合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数字疼痛分级法(NRS)和乳腺癌患者生命质量测定量表(FACT-B).
目的:探讨左旋多巴制剂对帕金森病(PD)患者血尿酸水平的影响.方法:筛选我院2012年8月至2013年7月间门诊与住院确诊PD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用药情况分为左旋多巴制剂组(n=48)和非左旋多巴制剂组(n=30),并设立健康对照组(n=39),比较各组间血尿酸水平变化.
目的:探究儿茶酚胺-氧位-甲基转移酶(COMT)及单胺氧化酶B(MAO-B)基因多态性与中国帕金森病患者剂末现象和异动症的关联性.方法:应用DNA自动测序仪采用sanger法检测了由中国帕金森病研究协作组收集的多中心1087例帕金森病人COMT和MAO-B基因型,用X2检验及Fisher精确概率法分析比较各基因型与帕金森病人剂末现象及异动症的关系,并利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帕金森病剂
目的:对四年来在本科住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预后与患者伴有睡眠障碍的相关性进行探讨.方法: 发病后一周,由经过培训的临床医生对每一例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中华医学会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诊断标准及入选病例标准病人312例进行相关量表评定.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表(PSQI);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DS).应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
目的:①探讨帕金森病(PD)患者生物运动感知能力;②探讨整体生物运动和局部生物运动感知脑机制与基底节的关系.方法:有研究表明生物运动具有时距延长效应,因此我们采用时距辨别任务,以时间感知作为测量工具,对32例原发性PD患者(其中早期组20例,晚期组12例)和32例正常对照组进行完整生物运动以及局部生物运动感知能力测试.
目的:观察丹参多酚酸盐联合东菱迪芙治疗老年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对32例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给予丹参多酚酸盐联合东菱迪芙(联合组)治疗,并与单纯应用东菱迪芙(降纤酶组)治疗的患者进行治疗前后临床疗效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的比较.结果:治疗后;NIHSS减分幅度及临床疗效联合组与降纤酶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丹参多酚酸盐联合东菱迪芙治疗老年急性脑梗死能明显提高显效率,是治疗该病的有
目的:探讨急性后循环梗死患者的临床特征,包括血管病变和危险因素的特点.方法:选取南京卒中注册系统中首次急性后循环梗死患者337例,所有患者均行CTA、MRA、脑血管造影等相关检查,明确血管病变的部位和机制,分析其与危险因素的关系.结果:急性后循环梗死患者中有血管病变的195例(57.9%),共394处.其中椎动脉起始部病变最常见,其次为椎动脉V4段、基底动脉、大脑后动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