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工、协作与政府推动型县域主导产业的集群水平测度--以彰武县林产品基地为例

来源 :中国农业技术经济学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T_Y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建设特色工业园区培育主导产业是政府发展县域经济的主要战略.然而,政府推动的县城主导产业的整体发展状况如何?它们在特色工业园内是"名副其实"的产业集群,还是仅仅是企业聚堆?为此,研究利用林业统计数据和彰武县林产品基地的企业调查数据,描述并评价政府推动型县域主导产业的集群状况,基于分析结论探讨影响他们成长的原因.研究发现:该政府推动型县城主导园区产业正处于"有企业聚集,但无产业集群"的初始阶段,集群水平很低.具体表现为产业内的企业在产业链上虽有分工,但上、下游不仅在产品等初级层面上缺乏协作和互补,在技术研发、市场开拓、原料采购等高级层面更是没有任何合作和互补,整个产业与当地的其他相关产业联系很弱.基于此,研究认为对于这类政府推动型的县域主导产业的发展思路是,以促进产业内部的专业化分工及互补和网络效应形成为政策切入点,综合运用各种政策促使产业在园区内形成规模经济效应,降低企业的综合生产成本,提高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其他文献
面对国土资源的严峻形势和加强宏观调控的需要,传统手工作业为主的国土资源执法监察手段,越来越难以适应新形势下执法监察要求.通过对国土资源执法监察业务的分析与梳理,重点分析系统实现的技术架构、业务模型和业务流程,完成执法监察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开发.系统有效地服务于土地卫片执法监察,提升国土资源部门打击非法采矿的能力.
近年来,国土资源部以卫星遥感监测和信息技术为手段,不断加强土地卫片执法检查工作.文章根据卫片执法的现状进行分析,对当前卫片执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论证,最后提出通过加大宣传力度、协调卫片执法与土地日常监察、土地变更调查之间关系,完善法律法规等几个方面的建议,用于促进和完善卫片执法工作.
建立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是我国环境资源领域一项重大的、基础性的机制创新和制度改革.针对秦皇岛市环境污染现状,提出秦皇岛市建立排污权交易制度的必要性,阐述了排污权交易制度建立与实施概况,分析了秦皇岛市排污权交易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从完善秦皇岛市排污权交易政策、加强排污监测、完善交易市场等方面提出了完善排污权交易制度的建议.
流域生态补偿是国际上广为实施流域管理的一种有效手段,我国目前仍主要是政策试点,尚未形成长效机制,在流域综合治理中的效用远未发挥.本文在开展辽河、新安江、东江、太湖等典型流域生态补偿调研的基础上,对我国流域生态补偿实践模式与标准设计进行了系统解析.首先回顾了我国流域生态补偿实践进展,指出可划分为3个发展阶段,在多年的探索性实践中基本形成了以政府性财政转移支付为主的补偿模式和3种补偿标准核算方式,生态
实施环境税费改革和开征环境保护税,构建起功能完备、调控有力的环境税收制度体系,实现整体税制的绿化,是我国未来税收制度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环境税收制度的建设是一项长期的任务,为了保障环境保护税的顺利开征和政策效果的发挥,以及推进环境税收制度的整体优化,有必要实施环境保护税的"一揽子改革"方案.方案的主要内容包括环境保护税的制度设计、环境保护税与其他政策制度的协调、环境保护税改革配套制度建设、环境保护
近年来,我国部分地区大气污染问题严峻,一些城市和地区采取了预警与应急措施应对重污染天气.发达国家早在20世纪就面临过相同的问题,具有一定的成功经验.本文梳理了美国、欧盟、日本应对大气重污染的机构体系和相应措施,发布预警信息的条件、途径、对象和内容.美国加州成立了加州南海岸空气质量控制局,统筹管理区域大气质量,建立了空气污染的长、短期预测模型和相应的预警系统,并根据警报级别采取不同的响应措施.欧盟各
城市流域建设是流域生态维护的重点.针对在研究和实践中对生态补偿内容和水权、排污权之间存在内容交叉重叠可能性及黄河流域水交易市场实践落后的现状,笔者选择黄河上游面临严峻环境压力的重点流域兰州段,进行区段划分.以其为例,讨论和分析城市流域水交易市场构建因素、生态补偿的相关内容,提出基于水交易模式下的生态补偿机制,为学者研究和政府提供参考.
如何协调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的生态脆弱地区问题更为突出.在实践中,各国政府、一些国际组织或非政府组织等所主导和实施的生态补偿项目,或农村综合发展项目往往同时具有环境保护和农村减贫的双重目标.首先,本文根据大量国内外文献,从理论上综述了这两类政策或干预项目实现减贫和环境保护目标情况,并从设计、实施和绩效三方面提出了对该两类政策进行对比分析的框架.其次,以陕西安康市为
工业生产和制造业的发展推动了经济社会的进步,但造成的环境污染也给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较大的影响.政府一直以来以环境管理者的主体身份,通过制定政策、出台法律法规和行使环境管理权对环境污染加以治理,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不过,"先污染后治理"的"末端治理"模式弊端已经显现,传统的政府治理模式正逐渐向"社区自治""企业自愿""全过程控制""合作管理""伙伴式管理"以及"从环境管理到生态管理"等模式转
根据2008-2012年7个国家12个玉米生产者的调研数据,分析玉米的成本收益现状,并运用随机前沿分析方法,对玉米生产者的技术效率进行测算,分析其在时间和空间分布上的差异及不同投入要素对玉米单位产出的贡献.研究结果表明:①玉米经济效益总体较好,生产玉米的单位总成本较高,肥料费、土地费用、机械费及种子费是四类主要的成本要素,除农药费和燃料费下降外,其他要素均呈上升趋势.②玉米生产的技术效率呈逐年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