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童蒙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承擔著中華民族文化啟蒙與傳承的基礎工作。蒙書編撰的目的與功能,主要在於作為啟蒙教育的教材,然其實際價值則遠遠超乎小兒書教材的角色。在中國,蒙書施教的對象是學齡前的兒童,其次是失學的兒童,再次是一般成人實用的補習教育。因為學習時間短或零散,所以內容篇幅較為短小,有別於正規教育高文典冊之部帙篇卷繁多;而內容則以易學實用為要,大多概括提煉,且極富精警切時。因此,雖非正規教育用書,卻在廣大民間普遍流行,左右著民間的基礎知識與價值觀、道德觀,深入民間的生活文化,影響極為深遠。特別有些蒙書的內涵已從單純的識字教育及一般知識傳播,擴及到語言、文化、思想、道德及處世哲學等諸多面向,成為中華傳統文化中的底層核心。如著名的《千字文》《三字經》…等一類歌括式綜合教育型蒙書﹔乃至《蒙求》一類人物典故式蒙書﹔或《明心寶鑑》一類經典名言警句類抄式,用以教示立身行道的蒙書。這些蒙書不但在中國傳統社會發揮無比的影響力,而且在歷代漢字文化圈廣為流傳,承擔著學習認知中華文明的角色,是當時國際間傳播中華文明的重要媒介。所謂"漢字文化"是指以漢字作為載體的文化。漢文化從西元前開始隨著中國與西域、東亞諸國頻繁的交流,被引進作為西北及東亞等廣袤地區交流的工具與文化載體,方便周邊地區國家與民族對中華文明的認知。作為漢字教育基礎的蒙書,不僅是中華文明的底層核心,也是主要的傳播載體;在國際傳播的視野下,傳統蒙書在漢字文化圈的流傳,對於中華文明傳承與宣揚無形中發揮了積極的功能與深遠影響。漢唐以來,漢字文化圈各國及各民族在接觸漢文化的過程中,其學習漢字,認識漢文化最便捷有效的教材便是當時中原最為流行的蒙書。本文主要透過晉唐時期高昌、唐宋西夏與遼等西北﹑北方地區的周邊國家,及東亞的日本、韓國、越南所流傳的中國傳統蒙書,析論考察這些蒙書傳播的中華文明特色及其在不同國度裡被選擇與接受的情形,一窺漢文化的國際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