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激发的球型地球自由振荡

来源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八届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en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系统研究了利用超导重力数据研究汶川地震激发的球型地球自由振荡的理论和方法,并采用GGP下四个台站的数据资料,对汶川地震激发的球型地球自由振荡进行了检测,将其与PREM模型的周期进行对比验证了本文检测结果的有效性。
其他文献
本文采用模拟数据比较了最小二乘配置法(LSC)和逆Possion积分法(FFT)的延拓效果。试算结果表明:①采用FFT方法向下延拓的结果必须要进行滤波,以减弱噪声和边缘效应的影响;②采用LSC方法向下延拓的误差比更小。
本文采用非线性的人工神经网络技术—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Least Squares Support Vector Machine,简称LS-SVM)对极移序列预报。本文重点研究和探索利用LS-SUM,将赤道向大气角动量(AAM)和赤道向海洋角动量(OAM)时间序列引入到极移序列预报中,改善极移的预报精度。预报结果表明,应用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进行PM预报是可行和有效的。同时,将AAM, OAM引入预报
本论文基于TopexV 18.1全球自由空气重力异常数据(http://topex.ucsd.edu ),的布格重力异常场。本文详细介绍了为了解中蒙弧的动力学过程及其对中国北部地区、南北地震带构造活动及其地震危险性的影响,所开展的以重力、地磁、岩石采样和流动台阵为主要手段的大氛围地球物理探查工作。
本文利用GRACE数据获得的青藏高原垂直速度场,主要反映物质迁移及GIA影响,但总体上小于GPS和InSAR垂直速度结果,剩下部分主要反映青藏高原地区的垂直构造运动。几个全球GIA模型估计结果相比实测结果偏小,而Paulson的模型结果相对更接近一些。所使用的区域冰盖模型对GIA估计影响较大,其中利用Kuhle的冰盖模型存在过大GIA模型估计,而利用Li提出的冰盖模型所产生的GIA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本文围绕青藏高原GIA研究的关键问题即粘弹地球简正模开展工作,先对地球内部的地幔和软流层的流变特性进行估计,得到粘滞度的可能范围,建立了高原粘弹地球模型空间,然后进行简正模分析,最后对分析结果进行了验证。
本文详细介绍了地理经纬度转换大地直角坐标程序的原理,在此基础上对该程序的实际检测进行了误差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针对地震海量数据进行批量精确转化是一项有明显技术优势、应用前途广阔的定位技术,为进行高精度勘探,提供了定位数据质量上的保证。
本文通过实测数据实验分析了不同分辨率的重力数据与相应协方差矩阵病态程度的关系。结果显示,在利用最小二乘配置进行重力数据融合时,采用空间重力异常时,协方差矩阵抗拒病态性干扰的能力明显优于妥用布格异常时,而地面数据明显优于空中数据;随着分辨率的增加,协方差矩阵的病态性越来越严重。
本文结合已有的地表地质,浅部和深部的地球物理探测资料,建立参考模型,利用三维重力反演软件Grav3D得到了华南地区的地壳密度结构。
本文具体介绍了利用GPS观测数据进行水汽三维层析的原理和方法,并以2010年上海入梅期间的GPS资料为试验,对这期间上海上空的水汽进行了层析。层析结果与实际气象情况符合,验证了利用GPS技术研究水汽三维分布的合理性和可行性。这种方法对改善实时或准实时数值天气预报,特别是中小尺度的数值预报,具有重要的作用。
本文基于CODE(Center for Orbit Determination in Europe)提供的最终电离层GIM(Global Ionosphere Maps)数据对近年来发生的汶川Ms8.0地震、日本Ms9.0地震、缅甸Ms7.2地震以及2012年4月11日苏门答腊Ms8.6地震进行震前电离层TEC异常分析研究,总结归纳出几次强震前电离层TEC扰动的一般规律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