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本文意在通过对传统建筑尺度营造方法框架的搭建,试探乡土建筑中尺度体系思想。通过具体案例分析,体现乡土建筑尺度营造体系与官式建筑营造思想的差异。
【机 构】
: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200092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意在通过对传统建筑尺度营造方法框架的搭建,试探乡土建筑中尺度体系思想。通过具体案例分析,体现乡土建筑尺度营造体系与官式建筑营造思想的差异。
其他文献
2011年6月在学校老师的带领下,我对广西龙胜县和平乡龙脊村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古建筑测绘研究。我测量的地点为潘家寨。寨子民风淳朴,白天干活皆不闭户。我们白天出去测量当地民居建筑和草图绘制,遇到阴雨,村民会热情的邀请我们进屋,我们也并不闲着就地进行室内作业;晚上整理数据,常常因此持续到凌晨十二点。在老师的指点和村民的帮助下,一周的工作得以顺利结束,为此我十分感激,也希望与大家分享测绘研究的成果。这段实
天津市李纯祠堂为天津市文物保护单位,其部分建筑构件来源于北京庄王府,主体建筑形态保留了清代、民国年间和1960年以后的一些建筑特点。这组建筑的使用功能经历了三次大的变化:(1)祠堂性建筑与民用建筑共存。(2)区域性文化中心。(3)博物馆类建筑。本文根据实地调查,从人们的行为流线,人员活动分区,人员聚集程度等方面分析和比较上述历史时期的不同使用特点,可以发现合院式布局在空间划分和使用上的灵活性,加深
本文以空间研究为基础,通过自下而上的分析方法,为读者逐层次解读阎锡山故居的院落原型、增值模式、组合逻辑与空间实例。
留白,源于绘画,旨在利用虚实对比,素材铺陈与夸张来引导观众,达到不着一字竞得风流的境界。在古典园林和传统民居中留白手法在平面和空间上都得以很好的诠释。如何将这种传统元素延伸到现代建筑体系中,使得建筑与环境得到共生将是本文探讨的重点。在今天城市面临环境压力的特定背景下其美学价值对建筑设计以及相应城市环境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论文以青海河湟地区乡土民居调研与设计实践为基础,分析比较不同民族传统民居建筑特征的差异性和共性,并归纳其本土语言。从传统民居营建智慧延续;新技术与本土技艺融合;多元民族文化传承3个方面,尝试建立“河湟特色民居”更新模式。
地域文化景观是地域的人类活动历史的纪录和文化传承的载体。文章在调研基础上,分析了地域乡村聚落文化景观整体研究意义,概括了永州乡村聚落文化景观的四种布局方式:“街巷”型、“曲扇”型、“寨堡”型和“一颗印”型,揭示了永州“街巷”型传统村落布局在空间结构形态上的总体特征及其形成机理。指出地域乡村聚落“街巷”型空间结构形态的形成与发展是中国传统聚居制度与聚居形态发展的结果,是文化审美观与功用价值观的统一。
本文从同仁里成安坊15#住宅入手,通过对其产生的背景、区位选址、空间与结构设计、装饰与材料运用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探究汉口和界民居单体建筑的典型特征。
扬州盐商建筑作为明清时期留存下来的一组建筑群,自形成了独有的建筑风格特色。本文通过对两种不同风格、不同性质的庭园分析,试图阐述扬州盐商建筑的庭园空间特点。
广西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区,按照民族和民系的组成,广西各族居民可被大致分为由壮、侗、苗、瑶、毛南、水、仫佬等土著百越少数民族群体和由湘赣、广府、客家等汉族民系组成的汉民族群体。广西的基本传统民居类型有干栏楼居和天井地居两大种类,结合广西各民族民系的文化和建筑特征,可以对广西传统民居进行大致的区划研究。
通过对广西南宁市民生路商业步行街热环境的测试,从所获取城市商业步行街商铺、街道环境和人行通道等方面的热环境测试个例数据,分析了岭南高温地区骑楼式商业步行街的夏季热环境特点。并就整个商业步行街道路遮阳效果,及其道路的下垫面材质对温度影响等方面做了观察和比较,对于今后该地区老商业区的建设,尤其是街道热环境及市民购物环境舒适性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结合国内外的城市建设成功经验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