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他汀治疗后斑块体积及内部成分的早期及远期变化,以及常规剂量他汀对中国AS患者斑块的疗效。方法:入选无症状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43例。主要入选标准:100 mg/dl≤空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 ≤250 mg/dl;经核磁共振证实的颈动脉斑块,含有脂核,狭窄程度为16%-69%;入组前未服用过他汀。所有患者入组后接受5-20mg(平均10mg)瑞舒伐他汀治疗,LDL-C靶目标水平为<80 mg/dl,并在基线、治疗后3月、12月、24月进行颈动脉MRI检查及血脂、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化验。采用国际公认的CASCADE软件及动态对比增强核磁共振(DCEMR)技术,盲法测量斑块相关参数。研究主要终点为脂核(LRNC)体积及脂核体积百分比(%LRNC)的变化。次要终点为管壁体积、管壁体积百分比(PWV,相当于血管内超声研究中的PAV)、管腔体积及血浆容量分数Vp(反映新生血管面积)的变化。结果:随访结束时,具有完整并匹配MRI图像资料的病人共32例,平均年龄60.8±9.1岁。瑞舒伐他汀治疗24月后,LDL-C从125.2±24.4 mg/dl降至69.8±16.6 mg/dl,降低42.2%(p<0.001);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升高10.3%(p<0.001)。LRNC体积从111.5±104.18 mm3降至97.74±91.52 mm3,较基线时减少10.7%(p<0.05),%LRNC减少2.2%(p<0.05)。Vp从0.12±0.06降至0.06±0.05(p<0.05,hsCRP从3.26±3.25 mg/l降至1.40±1.51 mg/l(p<0.05)。时间曲线显示,LRNC体积和%LRNC在瑞舒伐他汀治疗3个月后即显示出较明显的下降,分别减少7.3%,1.0%(p<0.05),之后继续下降至治疗后12月及24月。Vp及hsCRP时间曲线与之相似。与基线相比,管壁体积减少0.3%, PWV减少0.7%,管腔体积增加2.7%,但差异均未达到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研究首次在中国患者中通过高分辨率MRI方法观察了他汀治疗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中等剂量的瑞舒伐他汀在治疗早期即可缩小脂核、抗炎、抑制血管新生,从而发挥稳定斑块的作用,并随治疗时间延长而更加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