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智障儿童个别化教育的误区及实施策略

来源 :中国收养中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lvme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智力障碍通常是指18岁之前,由于遗传、环境和社会心里因素等各种原因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发育障碍,主要表现为智力和社会适应性能力异常。与普通儿童相比,智障儿童之间共性少,差异大,每个智障儿童个体都有着与其他个体不同的生理、心理等方面的差别。因此,对他们进行教育和训练,必须根据智障儿童各自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制定个别化教育方案和教学计划,并根据计划对这些孩子实施个别化教育,尽力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满足每个智障儿童的特殊教育需要,使每个智障儿童的个性和潜能都得到充分和谐的开发。本文分析了智障儿童个别化教育中存在的误区及其形成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智障儿童个别教育的实施策略。
其他文献
为做好新时期维护社会稳定工作,妥善化解各类矛盾纠纷,及时获取、反馈民意,有效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围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维护首都安全稳定的大局,门头沟区在全区建立“连民心恳谈室”。通过这座“连心桥”,将大量的矛盾纠纷吸附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为该区推进现代化生态新区建设创造了平安和谐的社会环境。
平谷区综治委从加强农村法制建设,维护农村和谐稳定的目标出发,结合农村工作实际,创新工作举措,全面实施“法制村长”工程,选派政法干警深入一线工作,充实了基层维稳力量,在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福利事业社会化的步伐在不断地推进,因此对儿童福利机构的科学管理、优质服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目前,我国儿童福利机构工作者专业化建设的整体水平不高,实现职工队伍专业化发展、专业化建设已是儿童福利机构面临的首要问题。推进儿童福利事业工作人员专业化建设,已成为儿童福利事业发展的首要任务。职工队伍专业化建设,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必须从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入手,以完善制度环境为
孤残儿童是社会中最弱小的群体,大力推进特殊教育,维护和促进孤残儿童的教育权利,进而切实保障他们的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参与权,使他们与其他小朋友一样,在祖国的同一片蓝天下健康幸福成长,一直是我们的热切希望。为了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关于孤残儿童教育工作的重要指导思想,为了进一步提高孤残儿童的教育质量,促进儿童福利事业的创新与发展,全国各福利机构为此展开了广泛而深入地讨论。本文旨在以“全人发展”的理念
儿童期的心理素质养成主要来自于家庭、学校的合力。其中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是不容忽略的。生长在正常环境下的儿童,所受到的教育通常是平衡的,而那些被父母遗弃在特殊福利机构养育成长起来的孤残儿童来说,他们受到的机构教养模式虽类似于家庭教育模式,但毕竟不等同于家庭教养模式。因此,很多时候机构养育的儿童心理所受到的教育通常容易出现失衡状态。所以,研究机构教养如何能够更好的弥补家庭教养缺失带来的不利影响就显得极为
近年来,儿童福利事业的发展越来越受到党和政府的重视以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2006年民政部等十五部委出台《关于加强孤儿救助工作的意见》,为儿童福利事业带来发展的新机遇,民政部启动“儿童福利机构蓝天计划”,为建设和完善儿童福利机构带来新的契机,本文从儿童福利机构发展现状出发,重点探讨如何通过规范和完善福利机构岗位、人才设置、管理服务等,顺应儿童福利机构发展趋势,不断提高养护、教育、康复、医疗救治等各
随着儿童福利院收容的弃婴、孤儿的残疾比率日益增大,残疾率达到了90%以上。残疾孩子们被收养,步入新的家庭的难度越来越大,特别是一些重残孤儿弃婴,大部份滞留在福利机构中。虽然福利机构逐步将残疾孩子送入家庭中寄养,使孤残儿童享受到家庭的温暖,但是,由于寄养家庭及所在的社区无法给残疾孤儿、弃婴提供专业的医疗康复、特殊教育等服务,不利于孤残儿童生理及社会功能的恢复。所以,大部分残疾孤残儿童仍然只能在福利机
儿童时期是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根据儿童福利院的特殊性制定相应的儿童膳食及管理内容和目标,推动膳食工作更好地服务于儿童福利事业。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和谐社会发展思路和工作要求我们将与孤残儿童密切相关的儿童福利事业发展好,不断健全和完善孤残儿童的养育模式。本文既从宏观角度提出进一步贯彻落实社会福利社会化的理念,又从微观角度提出以“蓝天计划”为契机进一步完善集中供养、家庭寄养、社区照料、收养、助养等养育模式的具体举措。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背景下,全国儿童福利机构坚决执行党的方针政策,在生活条件、养育质量、特殊教育发展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善。这种全新的面貌,对儿童福利机构的领导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更难的挑战。本文从武汉市儿童福利院的实际情况出发,阐述了领导者在改革中如何转换角色,如何提高自己的领导才能和凝聚力;领导者的进步,保证了未来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