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线虫致病杆菌Tp40毒素杀虫机理的研究

来源 :2014年全国害虫生物防治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a28348866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Tp40毒素是从嗜线虫致病杆菌Xenorhabdus nematophila HB310 菌株(XnHB310)分离纯化得到的,对棉铃虫(Heclioverpa amrgeiar)、大蜡螟(Galleria mellonella)等昆虫均具有很高的血腔注射活性,对其杀虫机理进行了一系列研究.首先,采用制备型非变性凝胶电泳的方法从嗜线虫致病杆菌HB310 细胞内分离纯化得到对大蜡螟幼虫具有高血腔注射活性的蛋白——Tp40(toxin protein of 40 kDa),经SDS-PAGE 电泳分析显示出一条分子量约为42 kDa 的多肽.编码Tp40 蛋白的基因开放读码框全长1107 bp(GenBank 登录号:EU095326);编码368 个氨基酸残基,预测分子量为41.5kDa,等电点为8.66,与GenBank 中的其余13 株昆虫病原线虫共生菌同源性为85%~99%.Tp40 毒素具有很高的血腔杀虫活性,它对5 龄大蜡螟幼虫48 h 血腔注射的LD50 为68.54ng/头.大蜡螟幼虫注射Tp40 后均在20 min 内死亡;注射后试虫表现出兴奋症状,体躯抽搐,迅速死亡.试虫尸体发软但无脱水现象,体色不发生改变.继续放置6 h 后,虫尸头胸部黑化.Tp40 毒素注射后,对大蜡螟虫体内解毒酶进行酶活测定,结果表明Tp40 注射后大蜡螟体内羧酸酯酶的活性显著升高;毒素对乙酰胆碱酯酶激活作用也非常明显;在处理6 h 和12 h 虫体内多酚氧化酶的变化无差异,但处理后24 h~48 h,Tp40 对多酚氧化酶显示出较高的抑制作用.通过组织病理学的研究,经组织切片显微观察发现Tp40 毒素处理12 h 后大蜡螟中肠柱状细胞开始伸长变形;处理24 h 后虫体围食膜消失,肠壁细胞病变加重;处理48 h 后虫体中肠完全病变,中肠细胞排列紊乱,大量细胞脱落.组织病理学结果与Brown 等人(2004)研究结论一致.为了得到更多的毒素蛋白, 我们将Tp40毒素进行了原核表达, 表达产物经SDS-PAGE显示出42kDa左右的融合蛋白.以Txp40抗体对诱导得到的样品进行western印迹分析,结果同样证明Tp40成功表达.对诱导后的重组蛋白破碎离心后上清和沉淀分别进行SDS-PAGE电泳,结果证实重组蛋白主要以可溶性蛋白存在于上清中.采用Ni-NTA Resin纯化诱导后的目的蛋白,以5龄大蜡螟幼虫为试虫,对纯化的重组蛋白进行血腔注射活力测定,当每头试虫注射500ng的剂量重组蛋白时,其死亡率高于50%,虫体黑化.生测结果表明原核表达的重组蛋白仍然有血腔注射活性,1但与天然蛋白相比,活性明显降低.Tp40 毒素活性较高,可以作为很好的杀虫蛋白资源;但其仅具有血腔注射活性,严重限制了毒素的直接开发应用.开展Tp40 毒素杀虫机理研究,将为阐述该杀虫毒素致病机理奠定基础,并推动该毒素蛋白的开发应用,使这种高活性杀虫蛋白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其他文献
会议
会议
会议
会议
会议
会议
会议
日本佳盾蜾赢Euodynerus nipanicus (Schulthess)是一种重要的独栖捕食性天敌昆虫,对我国南方林区鳞翅目蛾类害虫的控制具有一定作用.本文报道了日本佳盾蜾赢的形态特征、生活史及幼虫和成虫的行为等生物学特性.该蜂在江西赣州地区1年发生4代, 以滞育的老熟幼虫在巢管虫室内越冬, 滞育期约190d.翌年的4月下旬成虫开始外出活动,主要包括交配、筑巢、产卵、捕食等行为.通过野外收集
半翅目粉虱和蚜虫是农业上两类最重要的害虫之一,可为害多种农作物、蔬菜、经济作物等,并在全球范围内对农业生产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寄生蜂作为一类种类繁多、寄生率高且对环境无威胁的天敌昆虫,在以生物防治为主的粉虱、蚜虫的绿色防控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控害作用.近年来,随着对寄生蜂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更加迫切了解寄生蜂对寄主的作用机制.目前,对以果蝇为代表的模式物种以及鳞翅目昆虫及其寄生蜂的研究较为完善,而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