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诊治进展

来源 :第七届亚洲临床肿瘤学大会暨第九届全国临床肿瘤学大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se454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是最常见的非霍奇金淋巴瘤(NHL),占全部NHL的30%~40%.它可原发于淋巴结或结外器官和组织,也可从惰性淋巴瘤转化而来.DLBCL为非均质性疾病,在REAL和WHO分类中分为多种病理亚型,病理形态和免疫表型基本相同,但临床表现明显不同.病理形态学上存在多种变异型,但其治疗和预后无显著差别.本文介绍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诊治进展。
其他文献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hronic Myeloid Leukemia,CML)是造血干细胞异常转化而产生的髓系恶性克隆性白血病.CML发病的最大特点是存在特异性的费城染色体.其遗传学异常特征为t(9;22)(q34;q11)易位,产生Bcr-Abl融合基因.Bcr-Abl嵌合蛋白属非受体酪氨酸激酶(tyrosine kinase,TK),其二聚体形式Bcr-Abl嵌合蛋白的TK活性失控,导致自身及细
背景 随着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一线治疗取得很大的进步,人们越来越需要更有效的二线治疗方案.关于吉非替尼(ZD1839,IRESSA,Gefitinib,易瑞沙)的Ⅱ期临床研究发现日裔患者接受吉非替尼治疗后的疗效优于非日裔患者.但是关于吉非替尼与安慰剂随机对照的Ⅲ期临床研究-ISEL试验的结果却表明:无论对所有患者,还是对腺癌患者,吉非替尼与安慰剂相比未能延长生存.但是亚组分析显示亚裔患者
研究背景: 保乳手术的目的是在取得同根治手术相同的生存率和较好的局部控制率之外,获得最佳的乳房形态、减少心理创伤、提高生活质量.而诸多因素:与病人相关的、与肿瘤相关的以及与治疗相关的将可能影响保乳术后乳房形态.仍有相当一部分患者乳房形态存在严重畸形,需要手术来修复.目的 对保乳术后乳房局部缺损畸形进行分类,寻找最佳修复时机和修复方法.方法 针对保乳术后乳房部分缺损的临床表现,采用相应的修复手段,包
本文揭示一种在体外构建肿瘤的方法以及采用所述方法获得的体外肿瘤生物模型.所述方法包括将肿瘤细胞置于我们发明的三维细胞培养单元中,使肿瘤细胞生长并在体外构建实体肿瘤.本方法为肿瘤细胞提供了近似于体内生长和运动的理想的三维环境.首次实现在离体条件下构建肿瘤.所构建的肿瘤具有和体内恶性肿瘤相似的细胞生物学特性并可分泌肿瘤相关抗原.所述方法可随时动态观察肿瘤细胞和肿瘤的生长、分化、移行、运动、浸润、转移或
为了进一步提高局部晚期食管癌的疗效,人们进行了多种治疗模式的探索,如术前放疗、术前化疗、术前放化疗、术后放疗、术后化疗等.目前以食管癌术前放化(Chemoradiotherapy,CRT)并手术的治疗模式特别引人关注,但文献报告的多个随机对照研究结果显示其价值颇有争议.有趣的是:尽管目前对术前CRT提高食管癌生存率的价值未达共识,但国际上有许多著名的学术组织或机构,如NCCN、ASCO、M.D A
全身恶性肿瘤中,颅内肿瘤居第九位.在儿童,颅内肿瘤所占的比例较大,约为全身肿瘤的7%,是仅次于白血病的第二肿瘤.死亡率方面颅内肿瘤在12岁以下儿童占肿瘤死亡的12%,居第一位,成人则居第十位.根据世界卫生组织1992年的统计,随地区和种族不同,原发性脑肿瘤(包括良性和恶性)的年发病率为2~19/10万人.在美国,原发恶性脑肿瘤的发病率为6.6/10万人,在所有的原发性脑肿瘤中约60%为胶质细胞瘤,
直肠癌的外科治疗一直是大肠外科的难点,多年来,关于直肠癌保肛治疗的手术方式、手术指征和治疗效果一直是大肠外科研究的热点.本文通过对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844例直肠前切除的患者进行临床资料的分析,比较各个临床特点之间的关系以及影响预后的因素。
乳腺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除了常规治疗方法以外,近年来的研究热点之一是靶向治疗,其特点是集中作用于肿瘤组织、细胞或基因,选择性地杀灭肿瘤细胞,但对人体正常组织细胞损伤较小.因此,与常规治疗方法相比,靶向治疗不仅可以提高疗效,还可以降低副作用的发生率.本文将介绍一些近年来乳腺癌靶向治疗研究的最新进展,内容涉及生长因子、抗血管生成、细胞凋亡、浸润和转移等方面.
目的: 寻找治疗甲状腺癌的最佳措施,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降低局部复发率.方法 复习文献,结合我院的治疗经验.结果 超声诊断甲状腺癌的准确率可达85%.分化型甲状腺癌的多中心病灶为30%左右;一侧腺叶切除后对侧复发几率为5%~15%.我们的资料一侧腺叶切除后对侧复发不足6%.甲状腺癌外院部分切除术后再手术,患者肿瘤残存率为52.5%,其中原发部位残癌率为42.5%,患侧颈部Ⅵ区转移淋巴结残留率为28
尽管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概念的提出已有二十余年,但是四年前人们对它知之甚少,现在人们已高度重视该疾病的诊疗,对它认识的深入主要归于以下三方面:首先是通过免疫组化了解到GIST表达c-KIT、PDGFRα等;其次是有了针对上述酪氨酸激酶的抑制剂-甲磺酸伊马替尼及Sunitinib;另外分子靶向药物掀起的热潮也带来肿瘤治疗理念的变化,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