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碳酸盐生物壳体的周期性生长纹层是记录气候环境变化的天然材料.随着原位微区分析技术的快速发展,提取其高分辨率的同位素和化学元素信息已成为气候环境变化及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研究中十分关注的问题.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生长于水深5~40m的浅水区,广泛分布于中国东南沿海,其壳体几乎全由低镁方解石组成(Wang,1997;Kirby,2000),在左右壳绞合的韧带部位具有明显的周期性生长
【机 构】
:
同济大学海洋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上海200092
【出 处】
:
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7届学术年会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碳酸盐生物壳体的周期性生长纹层是记录气候环境变化的天然材料.随着原位微区分析技术的快速发展,提取其高分辨率的同位素和化学元素信息已成为气候环境变化及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研究中十分关注的问题.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生长于水深5~40m的浅水区,广泛分布于中国东南沿海,其壳体几乎全由低镁方解石组成(Wang,1997;Kirby,2000),在左右壳绞合的韧带部位具有明显的周期性生长层,牡蛎壳的年增长层通常由夏季形成的白垩质方解石(Ch,chalky calcite)较厚亮层和冬季形成的叶片状方解石(Fo,foliated calcite)较薄暗层构成(Kent,1992),发育主要受控于环境温度、水深、食物来源等外部条件,是研究中国东部沿海地区河口浅海环境特征和海陆相互作用的理想材料.本研究应用激光剥蚀等离子体质谱仪((LA-ICP-MS)对南黄海现代牡蛎壳体韧带部的元素组成进行原位微区测试,利用内标元素43Ca进行了元素比值的校正,探讨牡蛎壳中的化学元素特征和其环境意义。
其他文献
全球变暖促使冰川、冻土加速融化,使得原本冻结在冰川与冻土中的汞重新释放到大气及下游的水生生态系统中,产生系列的环境汞污染.而本研究却揭示了一个相反的现象,在冰川融化向植被的演替过程中,大量的气态零价汞被固定在土壤中,即冰川退缩区存在显著的汞汇.结合汞同位素技术,研究发现青藏高原海螺沟冰川退缩区、明永冰川退缩区及米堆冰川退缩区演替过程中,植被扮演着"汞泵"的角色,使得大气零价汞不断向土壤沉降累积.
从全球尺度看,相比其他陆地生态系统,学术界对森林系统与大气间Hg0交换通量估算的误差最大,尤其是对先前沉降汞的再释放过程的认识最为缺乏.本研究利用汞稳定同位素技术示踪了云南哀牢山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中,汞向大气再释放过程及其同位素分馏规律.
石膏(CaSO4·2H2O)是一种含水量达到20.9%的蒸发岩矿物,广泛分布在海相/湖相沉积物,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土壤中.石膏结晶水的氢氧同位素可以真实地反映矿物形成时的环境状况,为揭示蒸发岩的形成机制以及成岩作用强度,进行古环境重建等研究提供有效的同位素记录.
目前偶数汞同位素非质量分馏主要发现于大气样品中,其中Δ200Hg和Δ204Hg变化范围分别约为1‰和0.8‰,但是其产生机制尚不清楚(Cai和Chen,2015;Chen等,2012;Sherman等,2012;Gartz等,2010;Demers等,2013,2015;Enrico等,2016).现有研究推测偶数汞同位素非质量分馏可能与对流层顶光参与下的Hg0氧化过程有关(Chen等,2012)
岩溶区,每个岩溶泉域或地下河域具有巨大的调蓄功能,其水动力特征是形成岩溶地质相关问题的重要动力因素.岩溶水的化学特征与水的补给交替强度(水动力条件)密切相关(陶小虎等,2014);同时基于水化学天然示踪剂的特征可以提供有关岩溶含水层系统功能的重要信息(Pavlovskiy和Selle,2015;韩行瑞,2015),对水动力学方法有重要的补充作用(郭清海和王焰新,2006;Bouchaou et a
最近二十多年来,高精度的非传统稳定同位素分析技术得到迅猛发展,并且在地学相关的各个领域显示出了巨大的应用潜力.目前的研究表明Ba同位素有可能成为示踪海洋Ba循环和海洋生产力的有效工具.河流输入是海洋Ba的重要来源.研究表明河流Ba同位素组成比上地壳偏重,这种差异可能是大陆风化过程造成的.风化过程中发生的Ba同位素分馏会对Ba的地表循环产生重要影响.但是目前对风化过程中Ba同位素分馏机理的研究还没有
随着近年来河流筑坝的迅猛发展以及人类活动的显著影响,河流库区有机质的来源、转化和沉积过程更显独特.本研究以三峡库首区干流及邻近典型支流香溪河的表层沉积物和沉积柱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沉积物总碳(TC%)、总氮(TN%)、总有机碳(TOC%)、稳定碳同位素(δ13C)以及典型样品的生物标志物(biomarkers)的分析,探讨大坝截流背景下库首干支流沉积有机质的组成和来源.
碘是合成甲状腺的必须元素,在哺乳动物的新陈代谢中起关键作用.陆地环境中碘主要来源于大气沉降,但是由于大气碘具有多源性特征且不同来源不易区分,目前大气碘的来源和传输问题仍不清楚.人类核活动向环境中释放的人工放射性129I已远超其天然产量,由于其来源固定、强挥发性和亲生物性等特征,保存在时间序列样品(如沉积物、冰芯、珊瑚等)中的129I被广泛用于示踪其来源和相关大气传输过程等.但中纬度陆相环境仍然缺乏
在地球上,高氧化态重金属普遍存在,并对环境尤其是土壤带来了沉重的压力.微生物作为土壤组成中最为活跃的生物因子,对土壤肥力和环境的影响极为重要.一旦微生物遭到高氧化态重金属的攻击,其自身可以通过新陈代谢作用对重金属离子实施氧化-还原和迁移转化,使高价有毒金属离子转变为零价态,从而实现对高氧化态重金属离子的解毒以便其正常的生存.微生物在应对重金属的解毒过程中,其游离性的胞外聚合物(loose extr
含碳气溶胶是大气颗粒物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由有机碳(OC)和元素碳(EC)组成.研究中国典型污染城市的OC和EC污染特征和时空变化规律,可为政府制定有效的污染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放射性碳同位素(14C)分析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对含碳颗粒物来源解析的方法.由于化石燃料的形成时间远远大于14C的半衰期,所以石化燃料中的14C已经衰变完全,也就是说,化石燃料燃烧所产生的含碳气溶胶中不存在14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