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量刑的法官情绪因素研究

来源 :2008年中国刑法学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alord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量刑是法官根据案件事实和刑法规定,在定罪的基础上,依法对犯罪分子是否判处刑罚、判处何种刑罚,是否立即执行的审判活动。我国刑法规定法官在定罪量刑时必须“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其中“以事实为根据”是指法官根据案件事实进行判断;“以法律为准绳”则是指法官严格依照刑法规定理解、运用刑法。据此,刑法界通行的观点认为,“案件事实”和“刑法规定”是法官量刑时仅能考虑的因素。只有这样法官才能作出公正的判决。然而,笔者认为,刑法学界的这一通行观点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即法官适用刑法定罪量刑的过程并非机械套用三段论的逻辑推理过程,而是心与脑对话的过程,是法官理性与非理性冲突、协调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除了“案件事实”和“刑法规定”,法官的情绪因素也起着重要作用。而这些情绪因素既可以促使法官公正判案又可以导致法官枉法裁判。因此,本文研究影响量刑的法官情感因素、探索了对法官情绪因素的良性引导。
其他文献
所谓刑罚目的,是指国家制定、适用、执行刑罚的目的,也即国家的刑事立法采用刑罚作为对付犯罪现象的强制措施及其具体适用和执行所预期实现的效果,是设计刑罚制度的基本出发点。
作为推行国家意志的一种工具,刑罚,就其本身而言,是不具有什么目的的,但是,却不能由此得出国家在运用刑罚权的过程中也不具有什么目的的错误断言。一般而言,刑罚目的,是指国家在运用
会议
刑罚目的的实现与量刑有着密切的联系,量刑适当有利于刑罚目的的实现;反之,量刑不当,则不利于刑罚目的的实现。本文试就刑罚目的的实现与量刑适当这一问题略作论述。
刑罚目的是立法者、司法者以及刑罚执行者对于刑罚所赋予的一种主观的美好的期望。这种预期的效果必须与刑罚的角色和实际功能相适应,并且在实践当中能够得以实现。在刑罚目的
会议
一  钱穆在北大时,一天,有人突然闯进门来责备他:“你怎么这样无情呢?”钱穆愕然。对方便问他:“你知道胡适病得严重,已经住院了吗?”钱穆仍感不解,说:“刚刚才知道,怎么了?”那人便说:“胡适对你很好。有人问适之有关先秦诸子问题,他都说来问你就是了,不用再问他,可见他对你是多么器重。可是现在他病了,去探望的人踏破了门槛,你怎么能够不去?”钱穆释然,说:“这根本就是两回事嘛!你把两回事硬扭在一起说,是
修订后的刑法对交通肇事罪作了较为详细的规定,并且增加了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的情况,但在司法实践中仍存在不少问题,刑法理论界颇有微词,实务部门也多有歧异。本文拟对交通肇事
随着交通工具的普及,交通事故的数量逐年增多,其中因交通肇事而构成犯罪的,也在不断增加。交通肇事罪在刑法理论和司法实践中存疑甚多,限于篇幅,本文仅就交通肇事罪的适用范围、主
“因逃逸致人死亡”是1997年刑法针对实践中多发的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的情况而在交通肇事罪中专门予以增加的新内容。但是,由于“因逃逸致人死亡”涉嫌不作为故意杀人罪,因此
会议
交通肇事罪,是指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交通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而且交通工具发展非常迅速的国家,
会议
管制刑是我国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宽"的典型代表,符合轻刑化、非监禁化、行刑社会化的刑罚发展潮流,其价值应当得到充分肯定。但我国《刑法》所规定的管制刑却宽严失衡,存在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