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旅游用地初探

来源 :中国自然资源学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JWLM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从土地利用多功能的角度提出了产业旅游用地的概念.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产业旅游用地的特点,即功能的二重性、类型的多样性和管理的复杂性.并根据产业旅游用地中原产业用地性质的不同、旅游和产业相互关系的不同和用地功能的侧重点不同,将产业旅游用地进行了分类.最后提出了产业旅游用地在利用、利益分割、管理方面应注意的几点问题.
其他文献
本文在分析和计算干旱地区地下水资源的基础上,提出生态警戒水位的概念.并讨论在无地质资料的条件下,干旱地区地下水资源量可通过设立若干地下水位观测网点进行计算.在分析植物的水分生理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保护荒漠绿洲生态系统的主要任务就是要调控地下水位稳定在盐渍化临界高水位以下和生态警戒水位以上的范围内.根据植物生态因子作用规律、生态位的概念等,提出可开采量概念,为生态水文学奠定基础.
研究目的:探讨县级标准样地在农用地定级中的应用.研究方法:采用系统分析法和实例研究法.研究过程:(1)分析县级标准样地的内涵、设置实质、设置步骤与方法、属性描述.(2)探讨基于县级标准样地的农用地定级思路.(3)以河池市农用地定级为例重点研究该方法的可行性.研究结论:基于县级标准样地的农用地定级具有一定的实践参考和借鉴意义.
本文根据1996-2004年重庆永川市土地利用数据,分析其土地利用动态、土地利用程度及土地利用效益的变化情况,接着对土地利用变化社会驱动力进行定性分析,指出影响永川市土地利用变化的社会驱动力主要有经济发展、城镇化和工业化以及政治经济政策.然后运用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有关数据和主成分分析的方法对耕地变化的社会驱动力作定量分析,进一步验证了土地利用变化与主要社会驱动力的相互关系.
在经济增长驱动下,广西土地资源的供需关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的需要,主要分析影响广西土地供需的主要因素.首先,根据历年的统计资料,分析广西土地需求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结果表明GDP与建设用地面积增加量、城市建成区面积、建成区土地经济密度相关性较高.其次,广西目前城镇建设用地呈现持续增长趋势,因而广西的土地供应将会因人口增长带来巨大的压力,根据单位农田所能生产的粮食和人均年所需
社会经济的发展把省级土地利用动态监测体系的建立提向日程,土地利用动态监测体系是一个集计算机信息系统与保障体系为一体的综合系统,其技术核心是计算机信息系统,省土地利用动态监测计算机系统应包括监测子系统、数据库子系统、管理子系统三个功能模块,对每个功能模块的组织设计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并提出了保障系统运行的支持体系.
高光谱和高分辨率卫星遥感影像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提供高效、准确的技术手段和方法.土地作为一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演变过程受到自然、社会经济及各种突发因素的综合影响,表现出复杂的非线性特征和空间自组织性,系统论的提出为区域土地利用结构研究提供了整体的思想框架.本研究基于高光谱和高分辨率遥感数据和系统论的信息熵理论,分析了福州市土地利用结构的熵值特征和演化规律.结果表明:整体上信息熵呈逐渐增大趋势,
以VisualBasic6.0和MapObjects2.3为开发工具,应用GIS技术、Internet技术、数据库技术开发晋江市土地管理信息系统,探讨了基于GIS的土地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和设计关键技术,系统具有实时监测、实时更新的功能,保证了土地信息的现势性和准确性,从而实现了土地管理信息化,同时也为"数字晋江"打下良好的基础.
高速公路的线路选择对沿线地区的土地利用影响较大.本文以江肇高速公路四会段为例,在系统分析高速公路线路走向以及沿线地区自然地理环境和土地利用状况的基础上,采用GIS技术,构建基于SUPERMAP3.0和VisualBasic6.0的演模系统,对高速公路对土地利用影响进行模拟分析,通过对线路走向作适当调整后,达到节约用地,减少对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区的占用的重要目的.
黄河流域是我国历史文化的发源地,是中华文明的摇篮.但同时黄河也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的灾难,黄河的多次改道、决口在黄河两岸造成了大片的沙化、盐碱化土地,严重制约着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黄河故道地区大力推行土地开发整理,建设节水型生态农业,对改善生态防护效能,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中部崛起,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研究河南省黄河故道土地开发整理模式。
本文回顾了生态旅游概念的主要衍变过程,分析了人们对生态旅游实践认知的基本情况,介绍了"绿色环球21"的基本构成,同时以南方山地红三角区域为例,从主动对接国际标准的角度,提出了努力创新旅游经营者的思想观念、正确导人实现生态旅游目标的关键要素、不断完善区域生态旅游开发的合作机制、积极构建多元化生态旅游产品的配套体系、不断健全区域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调控系统等相关对策,以推进红三角区域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