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猕猴桃果实物流中主要关注果肉质地、糖、有机酸含量等传统品质的变化,对于影响感官评价的香气品质研究相对较少。选取广泛栽培的猕猴桃绿肉类型‘海沃德’(Hayward)果实为试材,采收后置于0℃(商业物流常用温度)贮藏,每月取样转移至20℃货架分析果实香气等品质指标,同时设乙烯作用抑制剂1-甲基环丙烯(1-MCP)处理,以室温放置作为对照。采用具有人工智能的FOX4000电子鼻评价物流不同阶段果实的香气品质差异。该设备具有18根气体传感器,产生的数据主要采用判别因子分析(discriminant factor analysis,DFA)和货架期分析。结果与分析:除了LY2/AA、LY2/GH、LY2/gCT1和LY2/CT1,其他类型的电子鼻传感器对猕猴桃果实的相应数值均为正值,其中P30/1、PA/2、P40/1、P10/1传感器对猕猴桃果实具有较高响应数值。通过分析传感器数值变化以及区分不同物流时期样品的距离,初步鉴别出了对于物流猕猴桃果实香气品质变化敏感的传感器,主要包括LY2/gCT1、LY2/gCT、LY2/GH、LY2/G、LY2/L,G、T40/2等。DFA模型显示,采后猕猴桃果实根据不同的物流处理方式相对聚集,同时,样品基本沿着物流时间呈现有规律的分布模式。货架期分析表明,1-MCP处理与对照果实的香气强度差异显著,0℃贮藏后转货架果实的香气品质居于两者之间,但长时间0℃贮藏的果实香气强度发生明显变化。GC-MS结果显示猕猴桃果实贮藏4个月后转货架的果香型酯类物质合成受到了明显抑制。上述研究结果表明,采后物流方式以及物流时间显著影响猕猴桃果实香气品质,电子鼻对于物流期间的果实香气差异具有区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