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教学法结合PBL教学法在《中医诊断学》辨证教学中的应用探讨

来源 :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四次中医诊断学术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gsen7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医诊断学》课程主要在大学一年级第二学期开展,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尤其是教材的后半部分,主要是辨证内容,通过前面四诊内容的学习,再讲授如何辨证,如何尽快掌握其辨证要领,通过以案例为基础结合教师的讲授教学,可以将学生所学的内容前后联系在一起,加强了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学生的中医理论刚刚掌握,尚不能很熟练的运用,现行的PBL教学法可以为学生将来真正面对现实问题,真实参与临床实践,奠定良好的基础。所以采取以问题为中心,鼓励学生去探寻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这种教学方式非常好,但是若是没有老师的指导、纠错,很容易出现错误,若是错误得不到及时纠正,则很容易在学生的脑海里留下错误的印象。所以教师的启发、指导作用不可少,但是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其病机分析、辨证思路的阐述是更为重要,这样传统讲授结合PBL式教学对实践、操作性很强的《中医诊断学》来说非常适用,学生也是倍感兴趣。
其他文献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是因雌激素水平下降引起骨免疫功能增强,导致骨偶联失衡,破骨细胞的骨吸收超过成骨细胞的骨形成,引发体内的正熵增加,从而影响机体的有序态.肾阳虚证是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常见证型之一,又人体是一个非平衡的开放系统,也是一个高级的耗散结构,在不断与内外环境进行物质、能量等各种信息交换时,用负熵克服体内的正熵,维持机体的有序态.因此本文基于肾虚骨痿理论,以熵变理论为切入点,本文探讨肾阳虚证素变化
消渴是一种古老而常见的疾病,病机主要是阴虚为本,燥热为标,本文以本草、方书、研究论文等医学文献为依据,主要对中草药黄连治疗消渴(糖尿病)的历史及研究现状,以及黄连起苦以"坚阴"的作用进行综述,希望对研究黄连治疗消渴的机理有所帮助,对消渴病症的治疗有所启发.
目的:为了探讨胃癌中医辨证与生活习惯,临床检验和CDH1基因多态性的相关性.方法:基于医院收集387例江苏省胃癌患者,采用统一格式调查表收集患者生活习惯、临床检验结果.聚合酶链式反应-连接酶检测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ligation detection reaction methods,PCR-LDR)检测CDH1基因的4个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single nuc
该文认为运用证候量表,能够总结证候的基本特征和共性规律,对证候的客观化、标准化、现代化有着重要意义.同时也发现证候量表存在条目设计先入为主,症状体征详略难定、真假难辨,兼夹证候容易遗漏,个体化诊疗特点易于丢失等若干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证候研究的真实性、可靠性,有待进一步研究、改进、提高.
肾精不足是常见的证候类型,可在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生殖系统、神经系统、遗传、骨代谢等多种临床疾病中出现;在此证候的治疗思路上,中医药多以"补肾填精"之法,现代医学则以类似的"干细胞"的激活和诱导分化.
目的:阐释乙型肝炎肝肾阴虚证的部分病理基础.方法:检测慢性乙型肝炎肝肾阴虚证患者与健康人血清TNF-α;将C57BL/6小鼠随机分成4组,正常组、模型组、中药组、阳性对照组,正常组、模型组小鼠灌服生理盐水,中药组给予一贯煎汤药灌胃,阳性对照组给予联苯双酯滴丸灌胃,模型组、中药组、阳性对照组小鼠使用TNF-α制造肝炎小鼠模型,进行肝功能、肝组织病理、TNF-α信号通路相关蛋白cIAP1的检测.结果:
本文通过电子检索、阅读和分析近30年公开发表的现代文献,总结了肝病证候与中西医指标的相关性,发现中医指标舌下络脉与舌色的表现可以反映证候的轻重程度,西医的肝功能指标、血液流变学指标、肝血流图及植物血凝素皮肤试验则反映了中医证候与西医指标间的特殊相关性.
PCOS是一种发病多因性、临床表现呈多态性的内分泌综合征,近年来其发病率有逐渐上升的趋势.为了促进PCOS辨证的客观与规范,本文就近10年有关PCOS的证候分布、证候与理化指标的关系、辨证论治及实验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中医不寐病证型虽十分复杂,但就其临床单一症状与五脏的关系可分为五类,分属五脏.不寐病主症以迟寐、不寐为主者责之于心,其病机为气、血、痰、瘀、寒、热等各种原因导致的心神不入于舍.以多梦、梦呓,甚则梦魇、梦游为主者责之于肝,其病机为各种原因导致的肝魂不入于舍.以思虑纷纭而致迟寐或不寐为主者责之于脾,其病机为各种原因导致的脾意不入于舍.以易寤、频寤为主者责之于肺,其病机为各种原因导致的肺魄不入于舍.以夜
"学习共同体"是指由学习者及其助学者共同构成的学习团体,拥有共同的目标,分享各种学习资源,通过互相对话、交流和沟通,分享彼此的体验和观念,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尝试将这一教学模式引入中医诊断学脉诊教学活动中,希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脉学知识的兴趣,提高脉诊教学的效果和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