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滇西北是生多样性的热点地区之一,也是民族文化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该地区居住有白、彝、藏、傈僳、纳西、怒、独龙、普米等少数民族。滇西北分布有丰富的食用植物资源,聚居该区域的纳西族(Naxi minority)拥有一系列独特的认识、利用和管理有用植物的理论和方法,积淀了丰富的可食用植物资源发掘与利用的经验。纳西族村寨在滇西北的分布范围广,不同海拔高度和不同植被带下的居民可获取的食用植物资源不同,进而形成了不同的相关传统知识。之前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当地传统食用植物资源的筛选与评价,而不同环境下当地人利用野生食用植物资源的比较研究却是空白。为了解不同植被类型地区纳西族在利用和管理传统食用植物资源方面的共性与差异,探讨纳西族长期以来成功发掘和管理食用植物资源的基本理念和关键机制,本研究运用半结构式访谈(semi-structured interview)和自由列举法(free list interview),在具有代表性的纳西族聚居区,选取了海拔1680m植被类型为河谷稀树灌丛草原带的金沙江河谷地区的金江村、海拔2200m植被类型为亚热带针阔混交林带的丽江坝区的刺蓬村和海拔3120m的值被类型为亚高山针叶林带的高寒山区的但都村三个村落,以蔬菜、粮食、水果、饮料、调味品为切入点,调查记录相应的传统食用植物和知识。通过统计分析,从利用频率(Utilization frequency)、Jaccard物种相似性指数(Jaccard index)等角度,比较不同植被类型下纳西族居民在认识、利用和管理化统食用植物资源方面的异同。初步研究结果表明:丽江纳西族传统食用植物256种,其中野生食用植物150种,隶属52科98属。三个不同海拔、植被类型地区野生食用植物种类及其所占食用植物总数比例分别为:金江村77种(47.95%),刺蓬村95种(54.91%);但都村78种(71.55%)。其食用植物的类别主要为水果、蔬菜和药膳。三个地区在食用植物的加工类型上具有明显的差异,位于河谷地区的金江村,59%的野生蔬菜的加工方式是热处理,34%用于凉拌或生食,而位于高寒山区的但都村,76%的野生蔬菜需要进行热处理,用于凉拌或生食的野生蔬菜为零。对其野生食用植物的功能选择也是不同的,河谷地区气候干燥炎热,人们食用具有清热功能的植物占野生食用植物总数的14%高于高寒山区的10%,而高寒山区人们食用的具有滋补作用的植物为其野生食用植物总数的20%,高于河谷地区的16%。在利用频率上,金江村利用频率最高的三种植物分别为地果Ficus tikoua Bur.(82.29%),梨果仙人掌Opuntia ficus-indica(L.)Mill.(80%)和贯叶当兜铃Aristolochia delavayi Franch.(80%);在删蓬村利用频率最高的三种植物为蒲公英Taraxacum mongolicum Hand.-Mazz.(96.67%),车前草Plantago asiatica L.(96.67%)和青刺尖Prinsepia utilis Royle(90.00%);在但都村利用频率最高的三种植物分别为毛轴蕨Pteridium revolutum(Blume)Nakai(83.33%),蒲公英Taraxacum mongolicum Hand.-Mazz.(87.50%)和黄毛草莓Fragaria nilgerrensis Schltdl.ex J.Gay(87.50%),即使是同一种植物,三个地区对其的利用频率也不同。金江村和刺蓬村的Jaccard物种相似性指数为27.61%,金江村和但都村的Jaccard物种相似性指数为23.20%,但都村和刺蓬村的Jaccard物种相似性指数为27.21%。同时,三个地区对野生食用植物的利用及其相关传统知识也有相似之处,鹿药属Smilacina Desf.spp.植物作为纳西族婚宴上的必备菜品,在纳西族聚居区被广泛食用,即使部分食用地区没有其分布。同一民族在不同环境下对野生食用植物的利用种类、加工方式、功能选择都具有差异,形成了不同的利用和管理野生食用植物的传统知识,这是纳西族人民对自然环境长期适宜的结果,借鉴纳西族适宜其自身所处环境的经验也有利于人们适宜当今不断发展变化的外界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