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与目的:尽管麻醉临床现在大多使用中效肌松剂,术后肌松残留(PORC)仍然不时可见。本研究采用四个成串刺激(TOF)来评估神经肌肉接头阻断的程度。拇内收肌的TOF值达到0.7通常意味着正常呼吸功能的恢复;而TOF值达到0.9意味着咽部肌肉功能恢复。本研究目的在于了解本单位PACU中PORC的发生率。评估日常临床工作状态下全麻病人在麻醉恢复室(PACU)期间术后肌松残留(PORC)的发生率,分析其危险因素。方法:遵循前瞻性、观察性队列研究设计,分别采用TOFR<0.7和TOFR<0.9的标准判断是否存在PORC,观察日常临床工作状态下进入和离开PACU时PORC的发生率。以进入PACU时TOFR<0.9为标准判断病人是否存在PORC,使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PORC的危险因素。并观察PORC与病人在PACU内停留时间及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率的关系。结果:共入选649例,最终有效病例630例。进入PACU时TOFR<0.7和0.9的发生率分别为12.5%(79/630)和28.1%(177/630)。离开PACU时TOFR<0.7和0.9的发生情况分别为0.4%和3.7%。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指出,年龄超过65岁(OR值1.301)、进入PACU体温低于36℃(0R值1.872)、体重指数高(0R值1.231)是全身麻醉病人进入PACU时出现PORC(TOFR<0.9)的独立危险因素,而使用肌松拮抗剂(OR值0.435)、延长末次使用肌松药至进入PACU间隔时间(OR值0.226)是减少PORC发生的保护性因素。PORC的发生延长了病人在PACU中的停留时间(36.7±18.3minvs 45.6±21.5min,P=0.045),增加了不良事件发生率(9.6%vs 16.3%,P=0.025)。结论:在日常临床工作状态下,病人在全身麻醉术后进入PACU时PORC有较高发生率。年龄增加、低体温、高体重指数是全身麻醉病人进入PACU时出现PORC的独立危险因素,而使用肌松拮抗剂、延长末次使用肌松药至进入PACU间隔时间是减少PORC的保护性因素。PORC的发生延长病人在PACU的停留时间,增加PORC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