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当脏腑发生疾病时,常在相应的腧穴上有病理反应,包括感觉异常、组织色泽和形态异常及低电阻现象等.红外热成像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医学临床及科研之中,其可用于诊断癌症、软组织损伤等,亦可以检测体表温度、穴位温度和针刺效应等.探讨心肌处于正常生理态、心肌缺血损伤病理态、低频电针干预态和高频电针干预态时,相关经穴体表皮肤温度的变化规律.方法:将25只wistar雄性大鼠,200-230g,根据随机数字表
【机 构】
:
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北京100029 首都医科大学,北京100069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当脏腑发生疾病时,常在相应的腧穴上有病理反应,包括感觉异常、组织色泽和形态异常及低电阻现象等.红外热成像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医学临床及科研之中,其可用于诊断癌症、软组织损伤等,亦可以检测体表温度、穴位温度和针刺效应等.探讨心肌处于正常生理态、心肌缺血损伤病理态、低频电针干预态和高频电针干预态时,相关经穴体表皮肤温度的变化规律.方法:将25只wistar雄性大鼠,200-230g,根据随机数字表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穿线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只打结,不结扎)、模型组(穿线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并结扎)、低频电针组(造模后给予2Hz电针"内关"穴治疗,每日1次,共治疗3次)、高频电针组(造模后给予100Hz电针"内关"穴治疗,每日1次,共治疗3次).采用肢体Ⅱ导联心电图观测各组大鼠心电图J点的变化;在环境温度24℃条件下,应用红外热成像仪(SC620,FLIR SYSTEM,美国)检测并分析各组大鼠双侧手厥阴心包经的"内关"穴、"郄门"穴和"天泉"穴区域的红外热成像的温度变化值,采用穴区与非穴区温度差值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心电图结果:模型组J点差值较正常组显著升高,提示模型制备成功;与模型组相比较,低频电针与高频电针组J点差值显著降低,但是低频电针组和高频电针组J点差值仍高于正常组J点差值.(2)心肌不同状态时各组红外热成像温度变化情况: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内关"穴、"郄门"穴、"天泉"穴温度均有升高趋势(P>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治疗结束即刻,低频、高频电针组各个穴位温度均降低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低频电针组右侧"郄门"穴温度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电针治疗结束后30min,低频、高频电针组各个穴位温度均降低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高频电针组右侧"郄门"穴、"天泉"穴温度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电针治疗结束后60min,低频、高频电针组双侧"内关"穴、双侧"天泉"穴、左侧"郄门"穴温度均降低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右侧"郄门"穴温度降低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心肌缺血状态下心包经所选的三个穴区温度均有一定幅度的提高,针刺治疗后所有经穴皮肤温度则会降低,其中以"内关"穴、左侧"天泉"穴、左侧"郄门"穴温度变化明显且持续时间长.表明心肌处于不同状态时,心包经经穴皮肤温度会随之改变.
其他文献
目的:观察电针对高脂饮食诱导肥胖小鼠的肩胛下棕色脂肪中解偶联蛋白1(Uncoupling protein 1,UCP1)表达的影响,探讨电针增强棕色脂肪含量从而增加能量消耗的可能机制.方法:将高脂饮食诱导造模成功的C57BL6J肥胖小鼠(超过对照组体重的20%)46只,随机分为模型组(n=10)、电针组1(n=12)、电针组2(n=12)、电针组3(n=12);另取10只正常饮食小鼠作为正常对照.
目的:观察损毁海马及针刺心经对急性心肌缺血模型大鼠血流动力学指标和针刺心经对急性心肌缺血大鼠海马神经元放电及c-fos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海马在针刺心经改善急性心肌缺血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通过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结扎法复制大鼠急性心肌缺血模型.随机分为伪手术组、模型组、损毁+针刺组、伪手术组+针刺组、模型+针刺组.损毁组采用海人酸(KA)损毁大鼠海马CA1区.损毁+针刺组、伪手术组+针刺组、模型+
目的:观察肥胖大鼠下丘脑DNA甲基转移酶1的表达及电针的干预作用.方法:3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10)和肥胖造模组(n=20).高脂饲料喂养12周造模.造模成功的大鼠随机分为针刺组(n=7)和肥胖组(n=7).电针"中脘"、"天枢"、"三阴交"、"后三里"穴治疗,治疗4个疗程后处死大鼠,取下丘脑检测DNA甲基转移酶1(DNA methyltransferase 1,Dnmt1)基因
目的:观察不同频率电针对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小鼠学习记忆能力及海马组织氧自由基的影响,探讨电针改善VD学习记忆功能障碍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反复结扎双侧颈总动脉的方法制备缺血再灌注VD模型.将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电针2 Hz组、电针80Hz组.术后第4天开始对模型小鼠"百会"、"大椎"、"足三里"、"膈俞"穴分别给以2 Hz、80 Hz电针刺激,每次
目的:观察隔药灸对慢性炎性内脏痛大鼠的镇痛作用及其对下丘脑SP、5-HT和c-fos的影响.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隔药灸组和假隔药灸组.除正常组外,其余三组均采用三硝基苯磺酸灌肠制备慢性炎性内脏痛大鼠模型.隔药灸组采用隔药灸天枢、气海穴治疗;假隔药灸组仅在穴位上放置药饼和艾炷,不点燃艾炷;模型组和正常组均不进行治疗,只做与隔药灸组相同的固定.治疗结束后,检测各组大鼠腹壁撤回反射(A
目的:观察针刺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脑组织胰岛素受体(insulin receptor,InSR)的影响.方法:建立大脑中动脉闭塞局灶性脑缺血(MCAO)模型,电针双侧"内关"穴和"曲池"穴(2/15 Hz,1mA,持续20min,每天一次)7天,镜下观察针刺对MCAO大鼠脑组织形态学改变及皮质脑组织梗死率的影响,放射性免疫方法检测大鼠血清胰岛素的含量,qPCR和Western blot检测ISRmR
目的:黄芩素是提取自中药黄芩的黄酮类有效活性成分,研究表明其具有抗炎作用,我们课题组前期工作表明在骨癌痛大鼠脊髓背角神经炎症的发生与骨癌痛密切相关。因此本课题主要研究黄芩素在大鼠胫骨癌痛中的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通过向大鼠胫骨骨髓腔注入Walker256乳腺癌细胞制备大鼠胫骨癌痛模型,用Von-Frey hair检测大鼠痛行为。利用Real-Time PCR检测相关炎性细胞因子表达变化,通过Wes
目的:研究白细胞介素(IL)-1家族的新成员——IL-33及其受体ST2在电针治疗福尔马林导致的炎症痛中的作用及胞内信号转导通路。方法:采用福尔马林皮下注射诱发的小鼠自发性疼痛模型,观察小鼠抬爪/舔爪时间。小鼠患侧足三里穴(ST36)和阳陵泉穴(GB 34)电针(electroacpuncuture,EA)30分钟,采用相同穴位只扎针不通电的假电针(Sham EA)组作为对照。皮下或鞘内注射重组I
目的:研究针刺、艾灸对胶原诱导型关节炎大鼠的抗炎效应与免疫调节机制.方法:采用牛Ⅱ型胶原加弗氏佐剂法诱导关节炎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随机分为模型组、艾灸组和针刺组,并与正常组对照.治疗结束后,观察各组大鼠四肢关节炎症评分;免疫组化法观察后肢膝关节病理形态变化;应用MTT法观察各组大鼠脾淋巴细胞增殖能力;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分别检测CIA大鼠脾脏单核细胞、外周血淋巴细胞和膝关节滑膜IL-6mRNA、
目的:经穴-脏腑相关反映了体表经穴与五脏六腑之间的一种双向性联系.《灵枢.九针十二原》中指出,"五脏有疾也,应出十二原……明知其原,而知五脏知五脏之害矣."现代研究发现,当脏腑发生疾病时,常在相应的腧穴上有病理反应.皮肤血流由微动脉、微静脉流经体表形成,其改变不仅反映局部状态,而且还可以反映全身生理及病理变化.借助心肌缺血损伤模型,探讨心肌正常态、缺血损伤病理态、低频电针或高频电针干预状态下相关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