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毒性检测新方法的研究进展

来源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药鉴定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ngxingh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药具有成分复杂、起效慢、用量大、多靶点作用等特点,对中药不良反应产生的原因无法深入地进行分析,本文通过查阅文献,概述包括微毒测试技术、草履虫急性毒性检测技术、生物毒价检测法、因子分析方法等4种用于中药毒性检测的新方法,并对中药毒性检测方法的发展进行展望.
其他文献
The 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 (mTOR) signaling pathway is upregulated in the pathogenesis of many cancers.Arachidonic acid (AA) and its metabolites play critical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breast
目的:研究表明,白细胞介素1β对鼠肾细胞、心肌细胞和神经上皮细胞发挥抗增殖作用,但其是否可抑制人的软骨细胞增殖?这种抗增殖作用是否可被一氧化氮合酶抑制剂抑制尚不清楚.实验拟验证一氧化氮合酶抑制剂对人骨关节炎软骨细胞增殖及基质金属蛋白酶的影响.方法:选择2006-05/12在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南方医院脊柱骨病科住院的膝骨关节炎患者8例.所有患者均符合1986年美国风湿病学会关于骨关节炎的临床诊断标准或
目的:探讨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慢病毒载体(lentivirus vector)体外转染嗅鞘细胞(OEcs)并能稳定表达目的蛋白的最佳感染复数(MOI),为修复脊髓损伤提供了新的方法和路径。方法:构建GDNF-lentivirus,体外转染293T细胞,获得高滴度的慢病毒浓缩液,测定病毒滴度达2x108 TU/ml.不同MOI的情况F.GDNF-lentivirus体外转染OEC,.
目的:通过测量颈椎前路融合内固定或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后关节突间压力的变化,探讨两种手术对颈椎手术节段后部结构的力学影响.方法:6具成年男性新鲜尸体颈椎标本(C2-C7)作为测试对象,分为完整颈椎组、人工椎间盘置换组及前路融合内固定组.在完整颈椎测试后,所有标本先后行C415节段Prestige-LP人工椎间盘置换和前路C4/5节段植骨融合固定术后进行测试.将预制的压敏片置于C415左侧关节突关节内,
目的:通过对11批不同生长年限的厚朴和凹叶厚朴内表面纵切片、纤维解离片的显微观察、摄影和分析,找出韧皮部射线数目与其生长年限的相关性和两种厚朴韧皮纤维细胞外壁描述的翔实性.方法:采用5%KOH与水合氯醛混合液(1:1)浸煮,5%的氢氧化钾解离制片,置显微镜下观察并进行显微摄影.结果:1、厚朴随着生长年限的增加,韧皮射线数目随之增多.2、厚朴与凹叶厚朴的韧皮纤维细胞外壁均具局部齿状突起,且齿状突起部
大麻作为一种草药正在全球引起新一轮的研究热潮.虽然大麻的每一个品种都有药用潜力,目前并没有确凿的证据将具体的大麻品种与可治疗的疾病对号入座.目前临床前和临床实验主要研究的是几种药用级别品种的功效和副作用,绝大部分大麻品种因为没有进行系统的品种命名、形态和化学成分描述而尚未被深入研究.研究人员逐渐认识到品种鉴定是临床应用中对大麻原材料质量控制和标准化的基础,但同时大麻的生物活性成分以及含量的多样性为
共进化位点指蛋白质序列发生变异时,在氨基酸替换上存在相互关联的位点.在蛋白质中,如果不同位点间有结构/功能联系,那么其中一个位点的变异会使得对应位点上有极大几率出现氨基酸残基的补偿突变.自然选择论和近中性选择学说对这种突变发生的机制有不同的解释.无论它们发生的主导机制是什么,共进化位点的补偿突变为理解蛋白质结构与功能提供了重要思路.共进化位点的识别能在蛋白质功能和进化研究等多个方面发挥突出作用.近
中医药的根本是疗效,疗效的前提是安全.可见,中药质量直接影响药物疗效,对保障人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根据中药质量安全问题现状,介绍化学发光技术、免疫标记等快速检测技术在中药材质量控制方面的应用,并对快速检测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综述,阐明了快速检测技术在中药质量安全控制中的重要作用.
栀子为常用保肝利胆中药,在很多经方中配伍使用,如茵陈蒿汤、栀子大黄汤和栀子柏皮汤等,广泛运用于急性黄疸性肝炎等肝胆疾病的治疗.综述了栀子利胆作用研究进展及利胆模型,为栀子的开发利用提供依据.
近年来多种现代仪器分析方法被应用于中药鉴定学领域,而近红外光谱技术作为一种简便快速无损的检测方法则逐渐显现处优越性.本文介绍了近红外光谱技术的原理及特点并归纳总结了近红外光谱技术在中药品种、真伪、产地等方面鉴定的应用,为进一步研究和完善近红外光谱技术在此方面的应用及发展前景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