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传统文化的精髓,是民族文化的"根"与"魂",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中华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中国的"国宝"、"国粹"。随着工业化主导的城镇化进程加速和人们生存方式的转变,需求决定供给,生活在现代城镇的人们不再需要通过习练武术来看家护院、抵御外侵,使得武术赖以生存空间性武术"文化空间"和时间性武术"文化空间"均发生了巨大的转变,逐渐沦为一种民族体育项目。然而随着人们健身意识和文化自觉意识的提升,作为民族传统体育杰出代表的武术项目又重新得到了人们的重视,近年来,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工作取得了明显的进展,1984年第一次全国武术挖掘、整理工作可谓硕果累累,实在令人振奋和激动。然而仍未改变他们不断流失的命运,宝贵的民族传统武术仍旧不断的上演着"人去艺绝"的悲剧,那么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将如何保护将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核心问题。作者运用文献资料法对现有文献进行分析,发现目前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法律保护、现代传媒保护、数字化保护和生产性保护等几个方面。相关专家认为现代法治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制度基础,现代科技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记录与保存提供了支持,大众传媒的发展加大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宣传力度,提高了民众的文化自觉,同时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传统的生活方式能够缓解人们现代生活的种种不适,从而提出现代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之间的矛盾并非不可调和。其中研究最多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的研究,重点集中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旅游的关系,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的开发模式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的多角度研究上。作者通过对现有研究的逻辑分析认为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重点是人的保护,人是非物质文化传承的主要载体,而非将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利用影像资料、图书馆、展览馆、主题村落等形式进行保存。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文化,文化应起到它应有的教化功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应回归民众,发挥它自身的主动性而非树之高阁供人瞻仰。文化是不断进步和发展的,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应随着时代的变迁逐渐转变,与人们的生活需求相适应。正如同太极拳随着人们需求的变化逐渐演化出养生类的太极养生架、竞技表演类的表演架、实战类的太极小架等符合现代人们生活需求的类型古为今用,而非一味的追求攻防技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