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在国际政治、经济发展新格局中,跨国民族及跨国民族问题从边缘向前沿的转变,推动研究范式的转换与创新。现代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跨国民族形成的复杂化、国家利益的驱动、跨国民族问题的尖锐化以及既有研究范式与现实需要之间的差距,从内、外两个方面,共同构成了促使跨国民族研究范式转换的动力机制。
【出 处】
:
中国民族学学会,中国社科院,中南民族大学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国际政治、经济发展新格局中,跨国民族及跨国民族问题从边缘向前沿的转变,推动研究范式的转换与创新。现代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跨国民族形成的复杂化、国家利益的驱动、跨国民族问题的尖锐化以及既有研究范式与现实需要之间的差距,从内、外两个方面,共同构成了促使跨国民族研究范式转换的动力机制。
其他文献
文章简单介绍了世界城市精神的定义,分析了北京应具有怎样的城市精神,及详细介绍了北京在迈向世界城市进程中,面临着世界城市曾经共同经历的人口蜂聚、交通拥堵、空气污染、资源紧张、城市综合安全压力加大等问题。并对如何弘扬世界精神,应对挑战提出建议和规划。
文从产业空间结构的视角分析北京与三大世界城市—伦敦、纽约和东京—的差距。与这三大世界城市相比,北京尽管在三大产业结构上与之接近,然而,在产业的空间布局上仍有较大差距。本文其余部分的结构如下:第二部分描述三大世界城市经济活动整体的空间差异;第三部分分析三大世界城市产业结构的空间差异;第四部分对比分析北京产业空间结构与三大世界城市的异同;第五部分是结论,分析国内外城市化发展的经验,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现代经济的本质是城市经济.加快推进城市国际化进程,不但将开辟长沙发展的新领域、新空间,同时将赢得又好又快率先发展的新机遇、新优势,努力探索一条加快推进城市转型与国际化进程的科学发展之路.文章从走“两型”社会发展之路,注重生态和谐;积极推进国际化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推进中央商务区建设;形成圈层式开发结构,注重区域的协调发展等方面介绍了长沙城市发展转型和国际化特色分析。从重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
北京当前的交通问题是在城市化、现代化和机动化进程中由多种因素引起的,但根本原因在于城市功能布局和土地利用与交通结构之间的不协调.本文在城市发展战略、城市规划原则、土地供给机制、土地市场建设、与实现公共目标有关的政策和交通设施投资建设的机制方面,提出相应的实施建议.
明清时代,中国从沿海到内陆的文化波动促使荆楚文化再次崛起。作为这次文化浪潮最高峰的产物,明清荆楚文化继承和发扬了中国传统文化最核心的内容,从而代表了明清时代中华文化的发展方向,为近代荆楚文化的崇高地位打下了基础。本文探讨了中国文化重心的转移及荆楚文化的兴替,明清西部开发与荆楚文化重兴的背景,明清时期荆楚文化的复兴三个问题。
传统中国社会所具有的整合性主要表现为:地区组织与国家制度、地方认同与国家认同之间成为相互交织渗透的一体两面。然而,民族走廊历史发展进程及空间结构显然并未沿着一种预期的整合模式,中原王朝推行的羁縻制度、土司制度和改土归流等重大制度和事件,在"内地化"或者"汉化"模式下展开,以期经历这些制度与事件,作为"异域"的民族走廊,自然而然就成为了华夏的"中国"。此类想法显然过于简单,因为中国不是一个同质的整体
汉族和汉文化作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内核,在多民族文化互动和族际关系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汉文化在湘西土家族苗族中的传播得益于汉文化具备土家族、苗族的共享性,传播关系的多重性,传播媒介多样化和传播方式的多层次交互性。湘西苗族、土家受强势的汉文化浸染,广泛接受、采借汉文化,实现文化增值。汉文化在两族文化认同中的作用表现为:汉文化成为两族文化互动的中介汉文化缩小了两族的文化差异,消解了两族的族群特征,减少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华民族在法律文化上的大融合时期。北魏律和北齐律是以汉律为宗,结合鲜卑等族的某些习惯法,并揉合南朝各律而成的。而唐朝的法律,无论体系结构和基本内容都与北朝律有渊源和承袭关系。这一方面表现了少数民族对中华法系作出的重大贡献,另一方面也说明高度发展及相对完备的唐律是南北或汉夷法律文化融合的结晶。
通过谭三孝经历,尤其是在毛南族地区人口增长和谭姓生活区域扩展等事件中谭姓发挥的作用,可以看出,谭三孝到达毛南族地区之时,虽然毛南族早己形成,并具备了稳定的民族特征,但毛南族没有强有力的中心人物作为领导,自身凝聚力并不很强。反而是在谭三孝融入毛南族后,经过他及其后代的种种强制手段,发展了毛南族人口,扩展了毛南族生活区域,将当地大部分人口吸收、控制在谭姓势力之下,壮大了毛南族实力后,毛南族的民族凝聚力
朝鲜人移民中国东疆得以生存站稳脚跟并渐变为中国的少数民族,与移民文化有很大的关系,本文从移民文化与民族关系、当地满汉族对朝鲜流民-移民的态度两方面做了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