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鼻饲早产儿留置胃管长度的最佳测量方法,减少喂养并发症的发生。方法将60例鼻饲早产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均符合下列纳入标准:①出生体重<2500g,胎龄<35周;②无消化道畸形;③排除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④未使用促胃动力药物。两组患儿均于生后24小时内入院,性别、胎龄、体重,身长,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胃管置入长度对照组采用"胃管顶端平发际-剑突"测量法胃管长度为(14.1±0.8)cm、观察组采用"胃管上侧孔平发际—剑突"测量法胃管长度为(18.5±1.0)cm。置管成功后患儿均取20-30o左侧卧位,接一次性5ml注射器抽出胃液,抽不出胃液者自胃管注入5ml空气,听到注入空气声证实管在胃内。用透明敷贴妥善固定,注明置管日期、操作者。两组均采用惠氏公司早产儿配方液态奶,生后24小时内用推注法间断胃管喂养,每3小时喂1次,喂养量均从1ml/公斤/次开始。①记录两组患儿置管抽出胃液例数;②记录两组患儿发生胃食管返流、呕吐、腹胀喂养不耐受例数。所有数据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结果对照组抽出胃液率40.0%、观察组86.7%,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喂养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讨论采用"胃管上侧孔平发际—剑突"测量早产儿胃管置入长度优于常规"胃管前端平发际-剑突"测量法,改良后方法在理论上保证了胃管的3个侧孔在胃体内比例增加,可以减少胃食管反流的发生,只有适宜的胃管长度才能正确反映患儿的消化功能,当残留奶量大于或等于前次喂入奶量的1/3时调整喂养方案,则出现喂养并发症的机会减少另外观察组比传统置管长度增加了4.5cm,插入胃管近幽门部。实验证明:食物化学性和机械性刺激胃幽门部时,可作用幽门部黏膜内的G细胞释放大量胃泌素,帮助胃内的消化。可减少喂养并发症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