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区农田持续干旱过程监测及模拟降水解除旱灾影响研究

来源 :中国农学会耕作制度分会2016年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kb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在半干旱区5~7 月份的玉米主要干旱生长期,构建垄沟集雨抗旱节水种植模式,并在田间实施人工模拟不同等级降水量,其改善作物根域土壤水分生理生态环境,寻找最佳解除旱灾的有效方案,缓解旱灾对农业生产造成的损失,形成抗旱避灾技术体系,提高降水资源转化效率.[方法]试验在彭阳旱农基点进行,设4 个处理,即人工模拟补充降水等级量MR30mm、MR60mm、MR90mm和MR0(自然降水量CK).分别在玉米苗期、拔节期和大喇叭口期进行人工模拟补充降水量等级总量1/3.小区采用80cm 宽的窄膜进行垄沟集雨抗旱节水种植模式,即种植带为110cm,沟:垄比50∶60cm(沟宽为50cm,垄宽60cm,),沟两侧种植玉米.密度为4000 株/667 ㎡,为防止小区水分互渗,处理与处理区间隔3 个种植带(宽3.3m).[结果]田间模拟降水量(MR)MR10~30mm/次,其沟内产流蓄水量增加16.8~52.9mm,产流效率达到72.3~81.%;玉米苗期或需水关键期,0~60cm 土层土壤含水量较CK 增加3.3~7.7%.玉米苗期进行人工补充模拟降水量后,使玉米当年形成生育期降水量在337.1mm、367.1mm、397.1mm 的情况下,分别较MR0(CK)307.1mm 增产8.54%、13.32%和21.83%.每增加10mm 有效降水量可增产粮食12.4~16.0kg/亩.水分生产效率提升15.0%以上.[结论]作物苗期实施人工补充降雨量,摸清了缓解旱情,改善土壤水分生理生态环境,相当程度的缓解或解除干旱季节旱灾对农业生产威胁等方面相关参数.
其他文献
[研究目的]通过豆科绿肥和草腐菌在有机幼龄茶园套种,解决南方山地幼龄茶园水土流失和提高茶园土壤肥力;[方法]在无套种、套种圆叶决明、羽叶决明、球盖菇的第三年,用5 点采样法取0~20cm 茶园土壤进行主要肥力因子测定;[结果]pH:套种球盖菇D 最高达6.2,高于CK5.2;套种绿肥均为4.7;有机质:D(3.68)>绿肥>CK(1.87);全氮:D(0.206)>绿肥>CK(0.101);全磷:
[研究目的]洞庭湖平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质地疏松,温光水资源丰富,历来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稻米、棉花和油菜生产基地,棉花面积300 万亩左右.近年来,受国际市场冲击、不能机械化制约、旱涝灾害影响、品质瓶颈制约,洞庭湖平原棉花单产不稳,效益下降,面积快速萎缩,原来的棉花——油菜复种制面临着油菜收获后接茬什么作物的难题,为此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全省棉区种植结构调整的指导意见》(湘政办发〔2015〕3
[研究目的]干旱少雨和土壤瘠薄是渭北旱塬冬小麦生产的主要限制因素。以秸秆覆盖免耕和深松为主的保护性耕作,能增加地表覆盖物和土壤有机质含量,促进自然降水多蓄少耗,减轻水蚀和风蚀,有利于蓄水保墒、培肥地力和增产节本。但长期连续实施单一秸秆覆盖免耕或深松,易导致土壤结构紧实、表层养分富集等弊端凸显。在不同年份将秸秆覆盖免耕、秸秆覆盖深松和秸秆还田翻耕轮换组成不同土壤轮耕模式,有利于克服和避免单一耕作措施
[研究目的]为明确不同耕作深度对春玉米产量及其生长发育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寻求适合辽宁地区春玉米种植的适宜耕作深度,[方法]本试验于沈阳农业大学实验基地采用耕箱人工模拟耕层结构的方法,利用辽宁代表性区域不同层次土壤,设置耕作深度10 cm(D1)、20cm(D2)、30cm(D3)、40cm(D4)等不同处理,研究耕作措施对玉米植株形态、根系空间分布特性及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耕作深度从D1 增
[Objective]Biological nitrogen fixation(BNF)is an important source of nitrogen input in many natural ecosystems.Better exploitation of BNF is one way to reduce the use of chemical nitrogen fertilizer
[研究目的]一般来说,秸秆还田要配施适量氮肥调节C∶N,减少微生物与作物争氮现象,本研究探求长期秸秆还田与氮肥配施对春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为完善半干旱区旱作农田秸秆还田技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08 年,在农业部阜新农业环境与耕地保育科学观测实验站开始长期定位试验,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主因素为4 个秸秆还田量,秸秆不还田(0,S0),秸秆1/3 还田(3000 kg·hm-2,S1),
[研究目的]适宜的农艺措施及种间配置可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作物生产的环境风险,达到减排增效目的.[方法]本研究在绿洲灌区,以小麦间作玉米为基础,集成免耕、秸秆还田及地膜两年覆盖技术,探讨间作模式的产量、水分利用和碳排放效应,以期为建立高产、高效、低排放农田生产模式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结果]结果表明,间作具有明显的碳减排作用,与传统单作玉米相比,小麦玉米间作全生育期平均碳排放总量减少1499
[研究目的]研究连续施用不同量菌渣对稻田土壤团聚体内有机碳、氮含量的影响,对菌渣的合理利用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的意义,同时为揭示施用菌渣对稻田土壤肥力形成演变的影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田间定位试验,采集不同菌渣用量处理土壤,分析连续施用不同用量菌渣下土壤和各粒级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全氮的含量变化,并对各级团聚体对土壤有机碳和全氮的贡献率进行了研究.[结果]研究表明,施用菌渣各处理土壤有机
Effects of different straw return modes on greenhouse gas(GHG)emissions have been studied by many field experiments in rice-based ecosystem.However,the influencing mechanism is not clear.An incubation
[目的]旱灾是干旱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区制约农业持续发展的首要问题,研究气象干旱规律,灾害形成过程特征及致灾机理.优化资源及生产要素配置,监测干旱和降水过程农田水分生态循环机制、及持续干旱对农业生态系统影响,缓解或解除旱灾技术关键,从而实现抗旱节水减灾增产增收.[方法]试验于2014~2015 年在彭阳旱农基点进行,设主处理农田集雨覆盖保墒方式,即全膜双垄沟(AMGC)和半膜平铺(HMPC)2 种种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