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广笔记》病案一则探析缪希雍的治脾胃病特点

来源 :浙江省中医药学会2015年脾胃病分会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icun_weic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先醒斋医学广笔记》是明末慕名医家缪希雍的医学著作之一,该书汇集了缪氏学术观点、心得体会、所用效方及临床验案等.该书卷三中的一则病案,充分表达了缪氏的滋脾有方、阴虚无骤补以及治病活法,不宜拘滞的学术观点.缪希雍的《先醒斋医学广笔记》中强调“治病全在活法,不宜拘滞。”脾虽为阴脏,且为阴中之至阴,脾又喜燥恶润,但治疗上仍须重视脾阴。用药方面,甘寒滋润益阴之品有益于脾。在用甘寒补益之品的同时,必须注意滋补不宜太过,柔润的同时注意清热利湿。临证方面,不宜太过急躁,阴虚之证需要长时间、多药物的治疗,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治好的。临床上,更重要的是灵活变通的思维,面对寻常疾病或者疑难杂症,不要拘泥于传统的旧思维,在中医基础理论的支持下,在治疗无害病人的情况下,用可行的办法去解决某种疾病,就很有可能取得奇效,提高自身的水平,更甚者能得出新的中医理论的观点,使中医能得到发展。
其他文献
老百姓所谓的"胃病"涵盖医学诸多病种,其治疗可选的中成药非常多,临床用药也比较乱,笔者初步统计153种治胃病的中成药,以例举的方式进行了不同的分类,可以分处方药和非处方药(OTC),传统中成药和现代中成药、中药提取物制剂、中西药混合制剂,按功效分等;指出了使用时要辨证论治、辨证与辨病对症相结合、掌握方法等三个原则;列举分析了临床按病因使用、按西医病理用药、按中医病机和药物功效使用的三个方法,并要注
目的:介绍七味白术散治疗腹泻的临床经验.方法:用七味白术散加减及木炭烧红淬水煎服治疗腹泻.结果:用七昧白术散加减治疗小儿及成人腹泻均取得满意疗效.结论:运用本方化载,健脾益气,加强胃肠运化功能疗效可观.
呕吐,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最常见于现代医学中的消化系统疾病如急性胃炎、幽门痉挛、肝炎、胆囊炎、胰腺炎、肠梗阻等.也可以见于其它各系统及各科疾病如儿科、妇科、外科、五管科等.文中阐述临床上治疗呕吐的常用经方.从以上方剂可以看出对实证的治疗注重邪在三阳之位,太阳者用解表法,少阳者用和解之法,阳明者用清泻之法,同时注重不伤胃气,常配生姜、大枣、甘草等。对虚证治法注重胃气及整体阳气,常配以干姜、人参、甘
清朝吴谦等人编著的《医宗金鉴》对泄泻的论述颇具特色,具体可分总结先贤,分类立论;异名同类,合而为一;阐述症状,简明扼要;强调胃气,以测预后;承前医家,辨有特点;辨证论治,治法多多;补其阙漏,治有新意七方面来概括.对辨治泄泻的临证思路有很大的启迪作用.
《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本草专著,其记载了不少有关脾胃病的用药,本文参照李东垣的《脾胃论》思想并结合现代临床上脾胃病的治法,对《神农本草经》中的脾胃用药进行归纳分析,将其分为升脾气、温脾阳、养胃阴、清胃火、降胃气和逐积聚六类,这在临床上为医生诊治脾胃病提供一定的参考作用.
目的:研究小儿积滞病中医证型分类及分布情况,为小儿积滞病的预防与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收集300例积滞患儿四诊信息,经统计学和辨证分型归纳,总结小儿积滞病中医证型分类、分布情况.结果:单纯的积滞型88例(29.3%)、积滞化热型99例(33.0%)、积滞伤脾型108例(36.0%);结论:小儿积滞病中医证型细化分类,为临床治疗提供了理论基础.
不寐的病机总属阴阳失调,阳不入阴;病位在心,与肝胆、脾胃、肾等关系密切.本文从营卫气血、中焦枢纽、经络、五行等四个方面阐述脾胃与不寐的关系.当外感六淫、七情内伤、饮食失宜、劳逸失度等影响上述一方面或多方面时,将引起不寐.
目的:研究清代医家叶天士的降气法思想,总结其降气法在治疗脾胃病中应用之经验.方法:通过研读叶氏《临证指南医案》内容,对相关论述及病例进行分析与归纳,阐述其降气法在脾胃病治疗中的应用方法.结果:叶氏在治疗脾胃病时不泥降气一法,常与他法合而为用:胃阳虚弱呕吐之时用温阳降气法,胃阴不足气逆之时用益阴降气法,肝气亢盛犯胃之时用调肝降气法,脾胃不和诸症用苦辛泄降法.结论:叶氏对降气法在脾胃病中的应用极具特色
因膏脂的生成及转化与脾的运化密切相关,饮食不节或劳逸失调等因素直接或间接影响脾的运化,脾失健运是高脂血症基本病机,近年来对高脂血症从脾进行论治的文献相对较多,认识也有趋同性,探讨从脾论治高脂血症的研究状况将有利于理清中医对本病的治疗思路.
作者研读仲景《伤寒论》和《金匮要略》,认为仲景对脾胃(胃气)的重视足可垂范后世.本文从仲景保胃气思想在治法方药中的体现,重视保胃气在疾病康复和防止复发中的重要性,胃气的有无影响疾病的转归,补胃气治虚劳四个方面对仲景的保胃气思想进行了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