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变化驱动下雅鲁藏布江流域水文循环的关键影响因子

来源 :2004年全国水文学术讨论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lian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受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青藏高原环境发生了变化。东西走向的雅鲁藏布江横穿青藏高原,在环境变化驱动下流域尺度水文循环过程发生着变化。本文在分析降水、蒸发、气温等水文循环构成要素的基础上,从理论角度阐述了环境变化驱动下水文循环的关键影响因子,认为特殊的地理地貌条件是构成该流域水文循环宏观格局的背景因子;特殊的环流是驱动流域水文循环的动力因子;来自印度洋的水汽输送及流域内广布的冰川、湖泊和河流等水体为水文循环提供物质,构成和参与循环过程,属于水文循环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物质因子;流域下垫面条件的变化,如土地利用与植被覆盖等影响着产流、汇流和蒸发等水文循环要素的变化,属于对水文循环过程起着调节作用的制约因子。
其他文献
近年来,随着湿地研究的日益广泛和深入,湿地水文研究已成为目前国际湿地研究的热点之一。国内外围绕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功能与特征、湿地恢复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针对湿地水文动态特性、洪水资源化方面的研究还只是一种探索。本文以松嫩平原湿地为典型,围绕利用洪水满足湿地生态环境用水和利用湿地实现洪水资源化为中心,进行湿地水文模型研究:在传统定位观测和单点模拟的基础上,根据地形、土壤、植被等自然地理要素对
基于小波分析提出了两种耦合预测模型:一是将小波分析与ANN耦合建立小波网络预测模型;二是将小波分析与随机耦合建立组合随机模型。以长江三峡宜昌站日平均流量和年最大洪峰流量为例检验了小波网络模型的预测效果;以黄河径流三门峡站年径流预测为例探讨了耦合随机模型的预测效果。研究结果表明,本文所建议的两种耦合模型预测精度较高。
首先从DEM中提取河网、水流路径长度和坡度等流域特征,然后据此特征建立了适合于黄河流域三门峡-小浪底区间水文过程模拟的分布式洪水预报模型。其中各网格的产流用Hordon下渗曲线计算,洪水的平移过程用汇流时间的方法考虑,洪水平移过程中的坦化现象用线性水库模拟。
大量的实测资料表明,在汇流过程中存在着许多难以预料和控制的不确定性因素。为了更合理地描述汇流过程,本文在建模时应用随机微分方程替代确定性常微分方程,初步探讨了有白噪声输入情况下的线性随机汇流系统,得到了汇流模型的解析解和数值解,并给出了计算实例。
下垫面变化引起的产流能力变化,是现代水文分析中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文提出了以降水产流物理机制为基本原理,运用基于地形坡面流单元的分布式水文模型(THI-HMS-GBHM)进行下垫面变化对产流能力影响的分析方法,并以永定河山区流域为典型区,分析模拟相同降水系列不同下垫面条件下的水文过程,定量探讨了该流域下垫面的改变对流域产流的影响。分析表明,永定河山区2000年下垫面较1990年下垫面多年平均年产流量
潮流河段水流呈往复运动,影响潮流量和潮流速的主要因素是高潮位、潮差和上游来水的大小。本文以长江下游拟建的苏州--南通长江公路大桥桥位河段为例,根据施工设计需要建立了分期涨、落潮潮流量和各桥墩的涨、落潮流速与相应潮位要素的关系;同时结合潮流数模计算,提出了推求分期设计涨、落潮潮流量和各桥墩涨、落潮潮流速的计算方法。
本文分别对吴淞、黄浦公园、吴泾和米市渡站实测年最高潮位系列的持续性、趋势性、随机性进行了检验,并对不一致的样本序列分别用相关分析法、原始时间序列提取趋势项修正和滑动平均序列提取趋势项修正方法进行了修正。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相关分析法用于不一致样本修正较合适。
渭河流域,由于其下垫面条件的复杂性和人类活动的多样性以及降水时空分布的不均匀性,给流域洪水形成和变化规律研究带来较大困难。本文通过大量的实地调查,分析了渭河流域水利水保工程对实测洪水的影响,进而利用流域水文模型,定量分析下垫面条件变化和暴雨时空变化对设计洪水的影响。结论认为:渭河流域水利水保工程对设计洪水计算成果影响不大。
沪宁高速公路扩建工程江苏段,所跨较大河流103处。无锡以东路段沿线属太湖流域,该地区属平原河网地区,河网密集,水流贯通。因公路规划设计需要,需提供桥址设计水位以及设计最高(低)通航水位。其中绝大部分的桥址处均属无资料地区,无法直接获得桥址处的设计水位。本文以沪宁高速公路(江苏段)扩建工程的规划和设计为例,对平原河网无资料地区桥址处设计水位的推求方法做了深入研究,所推荐的方法对平原河网无资料地区推求
本文采用山西省太古县水均衡实验场和河南开封县朱仙镇的开封沙地试验基地的实测资料以及统计模型中的点估算模型和系数估算模型对土壤的田间持水量进行分析研究,并对两种模型的适应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土壤田间持水量的研究中,统计模型法中的点估算模型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但该法在国内应用较少,因此它的成功应用对进一步研究北方干旱地区的土壤水分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