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洲火山盆地磨石山组地层的岩浆演化

来源 :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7届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fengxing06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洲盆地发育于扬子地台与华南褶皱系两个一级大地构造单元的接触部位,是赣杭中生代岩架火山活动带内一个大型的晚中生代火山断陷盆地,并受北东向江山-绍兴深断裂所控制.大洲盆地内主要出露有磨石山组火山岩系地层,前人对于磨石山组的地层研究较少,无论是其形成时代,组内不同段岩石地球化学特征都鲜有报道.本文选取了大洲盆地磨石山组地层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了系统的岩石地球化学,同位素地球化学,锆石U-Pb定年等方面的研究,探讨了磨石山组火山岩系地层不同段的岩浆演化差异.
其他文献
本研究分别选取了德兴斑岩铜矿不同蚀变带的花岗闪长斑岩、大雾塘钨矿不同蚀变带花岗岩,进行了F,Cl与Cu,W成矿之间的关系研究。
将岩浆演化与成矿过程相联系,紧扣含矿岩浆的最终形成是由于岩浆混合作用还是分离结晶作用这一科学问题,通过野外的观察及矿物学的研究,运用激光剥蚀电感藕合等离子体质谱仪测量斜长石、角闪石中各微量元素含量,进而对该地区造山型金矿床成矿中存在的关键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反演岩浆演化过程及过程中成矿元素的丰度变化情况,探究岩浆演化对成矿元素的富集作用,探讨金矿形成的机理和关键的成矿机制。
针对观测到的V同位素组成的变化特征,本文排除了地壳混染、流体出溶及热扩散的影响,重点探讨了源区不均一性、部分熔融和岩浆的结晶分异作用,并通过Rhyolite-Melts软件进行了定量模拟。结果表明仅部分熔融不足以造成如此大的V同位素组成变化,即便是考虑源区不均一性,依然需要熔浆在迁移和喷发过程中发生某些矿物的结晶分异。因此,本文的工作表明大陆地壳火山岩中V同位素组成随着Si02含量的变化主要受控于
造山期后拆沉、垮塌阶段,地慢物质上涌导致上覆加厚地壳部分熔融形成规模有限的高钾花岗岩,这种持续的地慢上涌导致岩石圈拉张、下地壳减薄,最终基性岩浆侵入地壳。这种情况下,并没有发生大规模的真正意义上的大陆裂解,没有裂谷和洋盆的形成。中元古代岩浆活动标志着敦煌古元古代开始的俯冲-造山作用的结束和前寒武纪结晶基底的最终形成。敦煌地区1.8-1.7Ga发生的A型花岗岩岩浆活动与华北克拉通胶北、吕梁、篙山、灵
南非巴伯顿地区的TTG岩石的锆石氧同位素在3.2Ga左右有一个急剧的变化,类似的变化最近在Pilbara克拉通和印度也有初步的报道。围绕地球早期花岗质岩石多样性的岩石学和地球动力学机制这一新的关键科学问题,进一步深入开展地球早期花岗质岩石的成分变化研究,从岩石学的角度来研究地球早期的不同阶段不同成分花岗岩岩石的成因联系和演变规律,探索其形成的地球动力学机制可以对地球早期花岗质岩石的多样性给出更为可
白垩纪时期华南地区岩浆作用强烈,形成了多处火山-侵入杂岩。其中,位于赣杭构造带上的浙江桐庐火山-侵入杂岩较为典型,且具有较好的研究基础,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本次研究结合前人已发表资料,通过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开展了初步的岩石学、地质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等研究,以期为理解岩浆房与演化过程,建立火山岩与侵入岩之间的联系提供新的信息。
本次研究的正长花岗岩位于昆北地体的群力地区.岩石手标本为浅肉红色,似斑状结构,块状构造.研究结果表明,群力A型花岗岩形成时间为晚泥盆世((376.2±2)Ma),结合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和构造背景,显示出A2型花岗岩的特征,表明群力花岗岩形成于造山后的伸展构造背景,这一结果将始特提斯洋闭合后的伸展作用从中泥盆世延长到晚泥盆世。
本文对晋北浑源县黑狗背岩体开展了野外地质、详细的岩相学、锆石U-Pb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以及Sr-Nd-Hf同位素综合研究,以探讨黑狗背岩体的成因及其反映的壳慢相互作用和岩石圈减薄时空边界。
通过对浙江小将、北漳等地区花岗岩研究,识别出铁质(碱性长石花岗岩)和镁质(石英闪长岩、二长花岗岩)两类花岗质岩石,它们均发育暗色包体并可见基性岩脉.锆石U-Pb定年表明,铁质花岗岩与其包体年龄分别为(120.0±0.9)Ma和(119.6±0.9)Ma,镁质花岗岩中的石英闪长岩与其包体年龄分别为(110.5±1.0)Ma和(109.5±1.3)Ma,二长花岗岩和辉绿岩脉年龄分别为(109.3±0.
本文以黄水庵矿区内的石英斑岩为研究对象,通过LA-ICP-MS锆石U-Pb年龄测试和Hf同位素分析,确定了黄水庵石英斑岩的形成时代,明确了其与熊耳山地区金矿的关系,并讨论了其源区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