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随着通信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在大众之间的普及,体育传播已全面迎来移动互联网时代。以网络媒体为代表的体育传播媒介不再仅仅停留于赛事直播、新闻报道、资讯发布、视频集锦等层面,而是打破以往的传播手段,以一种全新的互动模式双向选择,多位输出。越来越多的体育爱好者或某运动员(体育明星)的热衷者在"互联网+"的大环境下诞生,孵化出"体育迷"这一群体。他们作为体育观众的一部分,从先前的信息被动接受者转变为当下能够在各大平台自由发表意见的主动传播者,甚至是传播内容的生产者、重塑者,其社会角色发生了质的改变。本文旨在通过对移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体育传播"传、受"模式变化的剖析,研究"体育迷"的行为模式、生存方式和心理特征,归纳出两者在发展过程中的辩证关系,进而提出双方基于"互联网+"所带来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实现彼此间的良性互动。对体育迷角色转变的深入研究有利于更为客观的了解民众的社会行为活动,发挥"迷群"对丰富和完善体育媒介的独特作用,同时有效推动体育信息的传播,巩固体育运动在我国大众群体中的地位。研究方法:1.文献资料法:通过大量收集最前沿的基于"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的体育传播特点、模式、体育迷心理特征、社会角色、存在方式等研究资料,并深入探究有关体育资讯和粉丝经济的相关理论,结合所获取的理论内容对以网络媒体为代表的体育传播主体与体育迷的关系进行分析,进而发现体育迷社会角色转变的历史必然性。2.内容分析法:运用内容分析法实现非定量向定量的转变,并据此对前面所收集到的文献资料等进行分析,最终进行判断并得出推论。本文以虎扑、新浪体育、新浪微博、乐视体育、腾讯视频、章鱼TV、微信转发等的点击率、跟帖量、互动频次等作为分析对象,从体育迷与移动互联网的双向互动角度探究传播特点、用户特征。3.对比分析法:本文基于移动互联网时代体育媒介传播发展现状的研究,对新浪体育、新浪微博、网易体育、乐视体育、虎扑、腾讯视频、章鱼TV等平台的功能和特性及体育迷在其中所发挥的作用、所扮演角色进行对比,并对以ESPN、Yahoo!Sports、为代表的西方体育网站与国内进行对照。主要集中在赛事直播方式、体育资讯发布形式、论坛发帖、跟帖制度、弹幕管理、受众互动方法等几大方面。根据最终所得出的结论辩证分析体育媒介和体育迷,并对两者的发展提出建议和策略。4.参与式观察法:论文写作期间,坚持使用上述行文中所提及的多款体育传播媒介,深度体验"虎扑、新浪体育、懂球帝、腾讯视频、章鱼TV、"等产品,深耕"体育迷群",切身感悟随着互动模式普及所带来的体育迷角色的转变以及"全民体育互动"所引发的一系列体育传播变革。研究结果: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大背景下,随着竞争的加剧,媒体技术、传播模式不断进行变革,"体育迷"的需求主要分为五大层次,第一,实时获取体育资讯报道;第二,观看体育赛事;第三,选购周边体育产品;第四,茶余谈资,融入信息轰炸时代的社群集体;第五,双向互动体验,实现价值创造。需求层次的变化,促使"体育迷"的社会角色也从坐在报纸前、电视机前的被动信息接收者转变为自由意见表达的主动传播者,部分领袖开始掌握话语权甚至拥有一定的公众权力。研究结论 1.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体育传播因其突破时空界限、交互性强、监管力度相对薄弱等特征强化了"体育迷"这一群体的主观能动性和个体个性化。2.体育迷的形成与发展源自于人们的高阶心理诉求,有着偶然性、普遍存在性、组织性、狂热性、群体从众性等特征。3.随着以自媒体为代表的新媒体的不断涌现,体育迷能够根据个人喜好在平台上自由的进行"议程设置",吸引其他体育迷对其观点进行评议。在这一过程中,体育迷稳居C位,既是信息接受者亦是内容缔造者。此外,巨大的网络合意赋予其公权力,进而保卫他们的知情权、表达权、监督权,实现对等互动。4.体育与互联网的联系日益紧密,体育迷利用该媒介满足自身需求的同时,给其带来丰厚的回报,互联网也尽可能的通过更优质的服务吸引并留住更多的用户。体育产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产值孵化能力位居前列。因此谁能获得体育迷这一数以亿计的庞大群体便意味着可以抢占市场,为自身带来无限的商机。此外为不断满足体育迷高涨的需求,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媒体技术的更新,促进了媒介间的融合,实现了平台的变相发展。5.体育迷社会角色的转变正在渗透并影响移动互联网时代体育媒介内容的生产、传播的手段,相关工作者需要不断关注并分析受众的多元化需求,为其提供个性化的信息定制服务,最大程度获取用户资源、赢得受众支持。体育迷与传播媒介的双向互动性体验应尽可能的发挥到极致,实现双方的互赢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