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基于IL-12、IFN-γ炎症因子与幽门螺杆菌(Hp)相关胃病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本研究在课题组前期采用液相芯片技术对Hp相关胃病患者整体外周血IL-12、IFN-γ研究基础上,通过检测并比较Hp相关胃病脾胃湿热证、脾气虚证及正常对照受试者之间局部胃黏膜IL-12、IFN-γ的表达,以期从炎症因子角度进一步探讨Hp相关胃病脾胃虚实证候的本质内涵.
方法:收集2009年3月至2010年2月间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Hp相关胃病患者共102例(包括脾胃湿热证83例、脾气虚证19例),招募12例健康志愿者作为正常对照受试者,所有受试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胃镜下钳取各受试者胃黏膜标本2块,1块立即行快速尿素酶检测Hp, 1块放入4%多聚甲醛中固定后石蜡包埋备胃黏膜Hp组织学美兰染色和HE病理组织学检测;快速尿素酶及美兰染色均为阳性者判断为Hp感染阳性,以 ElivisionTM plus二步免疫组织化学标记法对胃黏膜炎症因子IL-12, IFN-γ进行定性、定位表达检测;由2名病理医师分别独立观察并评定胃黏膜标本炎症程度与活动性、组织病理形态及IL-12, IFN-γ,的表达情况。
结果:在本研究病例中,脾胃湿热证、脾气虚证及正常对照受试者之间胃黏膜炎症程度的不同分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其中54.22%脾胃湿热证表现为重度炎症,脾气虚证中轻、中度炎症则占63.16%,正常对照受试者除个别外绝大多数胃黏膜未见明显炎症或部分呈现轻度炎症.就证候而言,脾胃湿热证Hp阳性者IL-12, IFN-γ,炎症因子表达均高于Hp阴性者(p=0.00),脾气虚证Hp阳性与阴性者间其表达则均不具有此差异。
结论:本研究结果初步提示,Hp与IL-12可能类似中医之“邪气”范畴,而IFN-γ,则类似于中医的“正气”;脾胃湿热证处于“正邪交争”的剧烈阶段,其较重的炎症程度及炎症活动性与IL-12高表达均一定程度提示“邪气亢盛”的状态,而IFN-γ,高表达则可能一定程度提示“正气不虚”之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