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为实现对消毒副产物的控制,比较了新开发的顺序氯化消毒工艺与传统氯消毒工艺在常规工艺、常规+深度处理工艺、预氧化+常规+深度处理工艺中对消毒副产物及其前体物的去除特性.与传统的氯消毒相比,顺序氯化消毒工艺可以有效减少消毒副产物的生成量,THMs减少35.8%~77.0%,HAAs减少36.6%~54.8%;而且消毒进水水质越差,短时游离氯后转氯胺的消毒工艺就越有优势.对最简单的传统工艺进行顺序氯化消
【机 构】
:
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北京,100084 天津市自来水集团有限公司,天津,300040
【出 处】
: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水工业分会给水深度处理研究会2005年年会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实现对消毒副产物的控制,比较了新开发的顺序氯化消毒工艺与传统氯消毒工艺在常规工艺、常规+深度处理工艺、预氧化+常规+深度处理工艺中对消毒副产物及其前体物的去除特性.与传统的氯消毒相比,顺序氯化消毒工艺可以有效减少消毒副产物的生成量,THMs减少35.8%~77.0%,HAAs减少36.6%~54.8%;而且消毒进水水质越差,短时游离氯后转氯胺的消毒工艺就越有优势.对最简单的传统工艺进行顺序氯化消毒产生THMs和HAAs为18.51和19.25 μg/L,低于采用最复杂工艺:预臭氧氧化+常规+臭氧-活性炭工艺进行传统氯消毒的副产物生成量:THMs19.40 μg/L,HAAs 24.70μg/L.对消毒副产物前体物去除和副产物控制有明显效果的前处理工艺是臭氧-活性炭工艺和预臭氧氧化.建议采用传统工艺的水厂改造时优先考虑顺序氯化消毒工艺和臭氧-生物活性炭工艺.
其他文献
蚌埠三水厂针对淮河水源水质污染状况,通过改进传统工艺,增加深度处理工艺,总结出应对淮河水源在不同季节、不同水质条件下所采取的常规处理工艺、强化常规处理工艺、强化常规处理加活性炭深度处理综合性工艺以及合理使用应急水源等处理方法,确保城市供水水质符合卫生部2001年颁布的.
本文结合杂物在月浦水厂气水反冲洗滤池滤料底部积聚的情况,分析了杂物在气水反冲洗滤池滤料底部积聚的原因,并就处理的方法进行探索.
本文对北方城市水库水的特征,以及季节性氨氮增高现象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对常用的工程措施进行了讨论,应根据水质、水量等具体情况选用.论文认为生物沸石过滤法是优势明显,应用前景广阔的微污染水处理方法.
通过增加投药量的强化混凝方法,对提高常规工艺的出水水质进行生产性试验.结果表明:投加过量的自制PAC和活化硅酸,可以提高UV254、TOC和DOC的去除率,常规项目也有一定改善,能够满足CJ/T206-2005的要求;出厂水中余铝含量略有增加,但不会超过0.2mg/L的限量;药耗和生产用水量明显增加,从而增加制水成本,因此单一增加投药量不易作为长期改善水质的方法.
对高锰酸钾强化常规混凝工艺去除藻类和藻毒素的效果分别进行了实验室模拟和水厂现场生产性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用高锰酸钾预氧化后再混凝对藻类和藻毒素的去除率大大提高,去除效果普遍优于预氯化工艺,对浊度、耗氧量等指标的去除也有明显改善作用.
本文比较常规工艺、高锰酸盐复合药剂(PPC)预氧化、粉末活性炭(PAC)混凝、高锰酸盐复合药剂与粉末活性炭联用强化混凝四种工艺除嗅的效果,通过烧杯搅拌试验得出结论:采用高锰酸盐复合药剂高锰酸钾与粉末活性炭联用的强化混凝工艺除嗅效果最好,而且可节省粉末活性炭的用量,并在生产试验得到验证.
净水工艺控制原水铜绿微囊藻是我国部分地区自来水厂面临的突出问题之一.在实验室内,以铜绿微囊藻单培养液为材料进行人工配水实验,应用NaOCl氧化+PAC混凝工艺处理配水水样,在投加NaOCl2.0 mg/L(有效氯)、40.0 mg/LPAC条件下,对培养液水样和培养液的10倍稀释水样均取得很好的除藻效果;NaOCl能促使铜绿微囊藻细胞凝聚,并使部分细胞解体或被灭活.
本文介绍了一种新型安全氯化消毒工艺--"短时游离氯后转氯胺的顺序消毒工艺".该顺序氯化消毒工艺综合利用了游离氯消毒灭活微生物迅速彻底,氯胺消毒副产物生产量低的特点,通过氯化消毒技术的组合,安全经济地实现了消毒卫生学和消毒副产物指标的双重控制.中试试验研究表明,该消毒工艺对细菌总数、异养菌平板计数、总大肠菌群指标的控制效果略好于传统游离氯消毒,对脊髓灰质炎病毒和大肠杆菌f2噬菌体的灭活效果与游离氯相
本文在中试水平上研究了预氯胺化工艺对低温低浊高有机物地表水的强化去除效果.结果表明,与常规工艺相比,预氯胺化气浮过滤单元的出水浊度明显降低,滤后水中的颗粒总数减少了63.4%(以2~15 μm为主);气浮以及过滤出水的UV254指标去除率分别提高了3.9%,4.5%,CODMn指标去除率分别提高了3.1%,4.2%.预氯胺化滤后水三卤甲烷生成量平均为2.0 μg/L,有效控制了高有机物和高溴离子引
植物多酚是植物的次生代谢产物,它具有抑制微生物及与金属离子发生络合反应等性质,本文在试验的基础上对植物多酚杀菌性能及软化性能进行了分析,并对植物多酚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