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碑学、帖学"的观点经阮元、康有为等人鼓吹、渲染,成为一种定论.此论在中国书法理论及实践创作中影响极大,至今尚有余波.而有关碑与帖的关系至今讨论不休,笔者从文献学、历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碑学、帖学"的观点经阮元、康有为等人鼓吹、渲染,成为一种定论.此论在中国书法理论及实践创作中影响极大,至今尚有余波.而有关碑与帖的关系至今讨论不休,笔者从文献学、历史学视角进行爬剔梳理,"碑学"的内部逻辑存在着诸多的悖论和矛盾,所以碑帖之争是事实,也常难分泾渭,于是学界便以"碑帖结合"论进行折中,"碑帖结合"只是仅仅注重了表象而疏忽了笔画之间的内在关联和规律性,碑帖书体的两分,并不意味着碑帖笔法的两分.碑帖二者之间的关系在笔法渊源上同为一脉、一身两像.碑帖的结合也并非折中结合,碑帖的两难紧张对立,便是由深层书法笔法问题所导致引发.作为书法艺术的两个面,延长它们的同一性,矛盾双方在书法本体的躯壳内得到统一.对一直占据书法史主流的帖学而言,碑学只是"变"和"用",而不是"正"和"体",碑帖之变是体用之变.
其他文献
晚明书家张瑞图书法作品中大量以杜甫诗文为题材.本文通过对该现象所涉张瑞图生平、社会环境、杜诗在晚明的影响等方面考辨,以期解答杜诗对张瑞图的影响以及杜诗与张瑞图书杜
文人画家书法在浩如烟海的书法历史中一直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本文首先从文人画家绘画思想入手,进而探究其思想主张与人格精神对其书法创作的影响,对元明清时期代表文人画家"以
楷书的出现,应该在汉隶(八分书)成熟后不久,而楷书碑的出现则具有明显的滞后性.在成熟楷书碑出现之前,传统隶书碑则逐步显现出不同的楷变特征.而《受禅表碑》的刻立作为曹魏
唐代草书歌诗是唐诗中以草书主要是狂草艺术作为客体对象进行描绘的艺术题材诗.这些草书歌诗大多是观赏狂草之后的咏赞、议论之作,其本身也就成为集中反映唐人狂草观赏活动和
格调蕴含着中国传统艺术的审美观念,也是传统艺术品评的一个重要尺度和标准,包括书法、绘画、诗歌、音律等领域.人们在评论一件书法作品的时候会说这件作品格调很高,或者格调
孙过庭在《书谱》一文中提出"五乖五合"论断,其从主客观的角度剖析了影响书法创作的各种因素.书法创作的普遍规律是主客观因素相互交融与统一,以"志"为先导,力求"五合",回避"
书法作为中国传统艺术的精华,以水墨为元素,线条为表现形质,体现的是书写者的精神和追求.书法的点画线条具有无限的表现力,它是抽象的,所构成的书法形象无所确指;西方图像学
晚明经典尊严的衰落首先发生在书籍出版领域,继而影响至文学、书法领域.正统经典的内容全然被改造成低级的搞笑娱乐,古代经典的权威性不仅为人们所怀疑,甚至受到亵渎和挑战.
清朝书法艺术发展过程中最突出的特点便是重新发现篆隶书法以及北朝碑刻书法的审美价值,并且最终发展声势浩大,在书坛上取得了主导性的地位,以至于当时形成康有为《广艺舟双
韩山师范学院的书法风气,源远流长,几百年来,薪火相传,不断发展.韩愈《与于襄阳》有言:"士之能享大名,显当世者,莫不有先达之士,负天下之望者,为之前焉.士之能垂休光照后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