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道的“名”与“实”

来源 :中国“一带一路”研究暨西南历史地理学术峰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m__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史地理学概念的蜀道是古代秦、蜀两国两地之间的道路,是古代关中通往汉中、巴蜀的道路,主要包括故道、褒斜道、傥骆道、子午道、金牛道、米仓道、荔枝道和明清时的连云栈道,但这个概念经历了汉代至南北朝的泛称期、隋唐至明清专称而无定义期,至当代才正式定型、形成定义,它为“他称”,非蜀地自称.“蜀道”的出现,与古代蜀地的封闭性、独立性、神秘性和重要地位密不可分.历史上的“蜀道”,有时也用来指溯长江入蜀之水道.因为出现了“古代四川的道路:“古代蜀地通往四方的道路”或“全国各地通向四川的道路”等错误定义而将蜀道更名为“秦蜀古道”,既狭隘又抹煞了蜀道的文化意蕴,殊不可取.
其他文献
平绥铁路与公路等运输方式结合把绥远段各个城镇串连成一个庞大的商品集散带,并加强了它们与对外商埠天津的联系,进而通过天津加强了与欧洲的联系,突破了原先相对狭小的商贸
昆明与哈密分处天南和地北,却都有一副清人创作的长联相互辉映,堪称“长联双壁”.无论字数长短,清代中国前期的云南昆明大观楼和晚期新疆哈密龙王庙长联前后相继,双壁长联南北
晚清时期,法国加快了对越南的殖民化进程,进而表现出对中国云南极大的兴趣,企图利用云南进一步打开中国内地更广大的商品市场,扩大在华利益,加上《天津条约》、《北京条约》
通过文献梳理认为今湖北西南山区在历史时期曾长期被视为苗疆地,曾是中央王朝重点治理的边疆之一,寨堡作为中央王朝尤其是宋至清王朝控制地方的军事手段之一在这一地区曾广泛
作为被忽视的台阁体诗人,明朝巴县(今重庆)人蹇义,政名高而诗名低.遍查明代诗歌总集,皆无收录.但在《全蜀艺文志》中,发掘出蹇义三首诗歌,至今未有学者涉足.结合蹇义经历,详
一般意义而言,中国西南地区以四川、云南、贵州三省为政区地理主体,但由于受到自然地貌相似性与早期政区设置的影响,实际上历史西南地区地理地域概念与范围还包括现代陕西南
今散落在黔东北、渝西南一带的大量令狐姓氏,其家谱多称系晚唐令狐滈的后裔,有一定的历史根据,也较符合是晚唐大动荡中北方望姓大族纷纷南迁边远地区的历史真实,但令狐滈率领
【摘要】:清末民初,地方行政建置变化频繁,设治局这一新型行政组织被建立起,为正式设县作缓冲,被称作“设县阶梯”。民国时期,全国多地设有设治局,尤其是在边远新开发地区,数量居多。民国30年,沐川设治局成立,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民国时期设治局的发展情况,表现了作为过渡性政治主体对于区域开发与治理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民国 沐川设治局 背景 区域发展  设治局制度萌芽于清光绪末年,最初置有设治委员
元朝改变了宋代对八番顺元地区宽松羁縻的治理模式,推行较为严格的宣慰司、土官制度和与内地一致的镇戍制度。在征服八番顺元地区的过程中,川、滇、湖三省围绕其管辖权问题,展开了一番争执。元廷以军政制度推行和地方稳定为考量,以行省力量投送水平为依据,先将八番顺元地区划归四川行省,后短暂划归三省交替管辖,最后划归湖广行省。元廷对八番顺元地区的治理模式,在由羁縻制向土官土司制转型过程中,推行宣慰司、镇戍制等军政制度时,与该地区特殊的政治地理环境不断磨合,是管辖权出现复杂变动的主要原因。
明清以来云贵高原湖泊由于治理水患,泄水为田,与水争地的围湖行为逐渐发展,水域面积缩小,引起了湖泊鱼类资源的衰退,渔业经济地位下降.至20世纪60、70年代的围湖造田、修建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