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血小板衍生内皮细胞生长因子(PD-ECGF)的动态变化和醒脑静注射液的干预作用.方法:63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醒脑静注射液治疗组32例和常规治疗对照组31例,另设立健康对照组60组.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醒脑静注射液每天20ml静滴,14d为一疗程.采用ELISA法动态测定63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在发病后第1、3、7、14d时血清PD-ECGF浓度,同时记录63例急
【出 处】
:
中华医学会第十六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血小板衍生内皮细胞生长因子(PD-ECGF)的动态变化和醒脑静注射液的干预作用.方法:63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醒脑静注射液治疗组32例和常规治疗对照组31例,另设立健康对照组60组.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醒脑静注射液每天20ml静滴,14d为一疗程.采用ELISA法动态测定63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在发病后第1、3、7、14d时血清PD-ECGF浓度,同时记录63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入院时和治疗14d后的梗死灶体积,并在治疗前和治疗14d后进行NIHSS评分.
其他文献
目的:研究分析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病因、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方法:1.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09年12月在我院确诊的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共42例,探讨其病因、临床特点、治疗方案及预后.2.前瞻性研究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我院确诊为CVST且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共26例,根据治疗方案不同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序贯治疗组,并于治疗后3个月、6个月时进行随访,前瞻性研究患者的疗效和副作用
目的:大剂量阿托伐他汀强化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急性脑梗死患者175例,随机分为大剂量阿托伐他汀强化治疗组及对照组.对照组常规给予抗血小板聚集药、神经营养药、对症处理及早期神经康复;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阿托伐他汀钙胶囊40mg Qn,连续服用14天,治疗前后记录NIHSS评分、Barthel Index评分;并检测治疗前后hs-CRP、TC、LDL-C、Cr与
目的:研究急性脑梗死不同性质颈动脉斑块与血清内脏脂肪素(visfatin)之间的关系,探讨其在粥样硬化和脑梗死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方法:113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组(ACI)和31例健康对照组,根据颈动脉彩超将脑梗死组分为无斑块组(NP) 39例、稳定斑块组(SP) 34例、不稳定斑块组(VP) 40例三个亚组.测定对照组及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48小时内和第14天血清visfatin水平,并进行相关分
目的:探讨后循环卒中进行溶栓治疗时的Glasgow昏迷量表评分(GCS)对其预后的评价.方法:对20例符合后循环卒中并进行静脉溶栓的患者,在使用溶栓治疗前进行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GCS量表和改良Rankin量表(mRS)的评价,在卒中后3个月使用mRS进行随访评估,以mRS评分≤2分定义为转归良好.
脂联素是脂肪组织细胞分泌的重要脂肪细胞因子之一,具有抗炎、抗糖尿病、抗动脉粥样硬化等多种生物学功能.而目前的研究表明脂联素的这些生物学功能与内皮祖细胞(EPCs)关系密切,EPCs是一类能增殖并分化为血管内皮细胞但尚未表达成熟血管内皮细胞表型,是形成血管的前体细胞.
目的:对比采用脑血管病临床护理路径患者和传统的护理路径患者的预后变化,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在神经科病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按照临床表现1:3配对设计的原则,连续收集我院2011年2月-2013年2月神经科因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入院的患者(45-65岁),分为采用临床护理路径组(实验组),传统护理路径组(配对对照组).统计两组患者的基础疾病包括心脑血管病等危险因素,从患者的功能预后、满意度调查、平均住院日
目的:通过对既往文献的归纳整理,结合我院病例资料,探讨多系统萎缩mSA)患者的影像学、临床特征与临床诊断及分型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收集我院近3年来拟诊为多系统萎缩的50例病人(根据2008年MSA诊断标准),总结归纳其临床表现、影像学(MRI)特点,根据MSA最新分型进行对比,并结合相关文献总结分析.
目的:观察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心率变异性及心率变异性混沌特征参数一分维数(FD)变化预测脑卒中患者发生死亡和猝死的价值.方法:对116例脑卒中患者进行动态心电图检查,分析患者动态心电图异常改变情况及脑卒中患者发生死亡和猝死与其FD变化之间的关系.结果:FD≤1.05为预测脑卒中患者发生猝死的最佳临界点;FD<1.05预测脑卒中患者发生猝死的敏感性为72.61%,特异性为92.14%,阳性预报值为29
目的:探讨心源性脑栓塞后出血性转换的特点和防治对策.方法:1.回顾36例心源性脑栓塞后出血性转换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影像学特点,36例患者首发症状为左侧肢体偏瘫14例(39%),失语伴偏瘫者15例(42%),意识障碍者5例(14%),癫痫者2例(6%).2.病前用药:本组36例中2例(6%)为尿激酸溶栓患者;10例(27%)长期口服阿司匹林(75mg~100mg/d,服用1~5年);4例(11%)发病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关系.方法:选取住院确诊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 10例,均行下肢动脉彩超检查,根据下肢动脉超声检查的结果分为无斑块组(27)例、稳定斑块组(45)例和不稳定斑块组(38)例,比较三组之间HCY水平.同时根据HCY测定结果分为HCY低水平组(5-15 μ mol/L)、HCY中水平组(15-26 μ mol/L)和HCY高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