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为研究不同生物质炭施用量对旱地红壤物理性质及水力学性质的影响,本研究以江西典型旱地红壤为研究对象,采用生物质炭(生物质炭七个水平分别为C0:0 t/hm2,C1:2.5 t/hm2,C2:5
【出 处】
:
2015年土壤物理学进展与水土资源保护研讨会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研究不同生物质炭施用量对旱地红壤物理性质及水力学性质的影响,本研究以江西典型旱地红壤为研究对象,采用生物质炭(生物质炭七个水平分别为C0:0 t/hm2,C1:2.5 t/hm2,C2:5 t/hm2,C3:10 t/hm2,C4:20 t/hm2,C5:30 t/hm2,C6:40 t/hm2)与无机肥料配施的方式,研究了生物质炭施入红壤后三年内各处理的土壤物理性质,如:土壤容重、孔隙度、饱和导水率以及土壤水分特征曲线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生物质炭施入红壤后三年,0-15cm 土层土壤的容重随生物质炭施用量的增加呈现降低的趋势,总孔隙度则呈上升趋势,且生物质炭施用后第一年C6 处理土壤容重降低幅度较大,孔隙度上升幅度最高;土壤饱和导水率在生物质炭施用三年后随生物质炭施用量的增加而显著增加,C4、C5、C6 处理的土壤饱和导水率显著高于对照;三年后土壤饱和含水量、田间持水量和有效水含量随生物质炭施用量的增加逐渐提高,凋萎系数逐渐减小.
其他文献
水资源短缺和氮肥施用过量已经成为了华北平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定量化不同种植模式下的农田水氮利用效率和环境效应,为该地区选取合理的种植制度提供科学依据
土壤开裂在自然界中普遍存在,主要由于土壤的水分干湿变化引起。土壤开裂关系到土壤性状、作物生长及水分溶质运移等的复杂过程。土壤开裂的许多理论问题及相关的过程机理
本文选取青海湖流域高寒草甸地区不同坡位土壤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剖面观测、CT 扫描和图片解译的方法,分析了青海湖流域不同坡位土壤大孔隙的大孔隙度、大孔隙数量以及
利用中国FACE(Free-air CO2 enrichment)平台,以经过中长期(10 年)高浓度CO2 处理的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干湿筛法、重铬酸钾氧化法、扫描电镜与能谱结合技术(SEM-EDX)等方
黄淮海平原潮土地区是我国小麦的重要产区,由于其水热条件适宜,土壤呼吸强度大,导致土壤有机质含量普遍较低且难于累积,同时由于其土壤砂粒含量高使得土壤结构差且团聚体难以
有机质积累有利于土壤结构形成与稳定。为了探明长期施肥对土壤结构及其水力学性质的影响,本论文选取湖南祁阳红壤24 年长期施肥实验,处理包括不施肥(CK)、氮磷钾(NPK)、氮
目前测定土壤收缩特征曲线对土壤开裂过程考虑较少,但是土壤开裂是变性土水分流失过程中不可忽略的问题。本文利用图像技术以及细针的方法在实验室内测定了土壤开裂时的体
砂姜黑土具有干缩湿胀、易旱易涝、土壤耕性差及肥力水平低的不良性状,概括起来是缩涨、旱涝、僵和瘠簿等特性,这些因素严重影响农作物生长,是我国一种典型低产土壤。
地表CO2 通量是土壤碳库和大气碳库交换的一个主要途径,决定着生态系统的碳平衡。地表CO2 通量是整个土体产生的CO2 释放到大气的一个最终结果,包含了土壤CO2 的产生和传输
采用干筛法对沙性土壤进行分筛,分别挑选相同质量的三种粒径(1-2mm,2-4mm,4-6mm)的土壤团聚体进行盆栽试验,研究不同粒径的土壤团聚体对西瓜土传枯萎病发病率的影响及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