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文献资料与笔者作为短道速滑队主管队医期间的统计结果(2018年12月至2019年4月)显示,腰痛是短道速滑运动员发生率最高的伤病,其主要症状是疼痛和功能障碍,其功能障碍主要表现为以下五个方面,分别为直腰躯干前倾痛、弯腰痛、伸腰痛(包括弯腰后伸腰痛和直立位后伸痛)、旋转痛和侧屈痛,无论哪一种功能障碍都严重影响运动员的专项技术动作的完成,从而影响运动员竞技能力的保持与提高,直接影响其比赛成绩。腰部疼痛与功能障碍往往是同时出现的,因此从功能的角度(而非病理的角度),即在功能性评价的基础上采取的治疗来解决短道速滑运动员腰痛的问题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研究方法:2.1资料2.1.1一般资料:在笔者作为短道速滑队主管队医期间的统计结果(2018年12月至2019年4月)所产生的腰痛病例共38例,其中男20例,女18例,最小年龄14岁,最大年龄25岁,病程最短1天,最长28天,平均5.7天。2.1.2纳入标准:运动员腰痛伴功能障碍不能完成专项动作。排除标准:骨折、先天变异、严重椎间盘突出、椎管狭窄、髂窝血肿以及内科疾病引起的腰痛。2.2功能性评价方案以功能障碍的类型和受损肌肉及结构来判断。2.2.1直腰躯干前倾痛损伤机制:髂腰肌;2.2.2弯腰痛损伤机制:腰方肌。2.2.3伸腰痛弯腰后伸直腰痛损伤机制:梨状肌;腰过伸痛损伤机制:腹直肌,腰椎小关节紊乱。2.2.4侧屈痛损伤机制:对侧腰方肌,同侧臀中肌。2.2.5旋转痛损伤机制:多裂肌,腰椎小关节紊乱。2.3治疗方案:方法采用针灸和(或)按压运动。2.3.1直腰躯干前倾痛:针刺天枢(深层为髂腰肌)或仰卧位按压天枢同侧直抬腿5-10次,每日一次;2.3.2弯腰痛:针刺双侧太冲、阳陵泉留针作弯腰运动5-10次或做按压髂嵴腰方肌附着点做弯腰运动5-10次,每日一次;2.3.3伸腰痛弯腰后伸直腰痛针刺秩边(梨状肌)或按压梨状肌做伸腰动作5-10次,每日一次;2.3.4腰过伸痛:按压水分穴(腹直肌)或腰椎椎旁压痛点作腰过伸动作5-10次,每日一次;2.3.5旋转痛:针刺双侧太溪留针加按压椎旁压痛点做旋转动作5-10次,每日一次;研究结果:3.1疗效标准:痊愈:疼痛和功能障碍消失,不影响训练和比赛。好转:腰部运动某一角度尚余轻微疼痛,无功能障碍,能正常参加训练和比赛。无效:疼痛和功能障碍无好转,影响训练和比赛。3.2疗效统计痊愈21例,好转14例,无效3例。治疗次数1-5次,平均治疗次数3.4次。研究结论:1.基于功能性评价的治疗在国家短道速滑队运动员腰痛的临床实践中是行之有效的,运动性伤病几乎都是以功能障碍的形式来影响训练和竞技状态的,因此,基于功能性评价的治疗更具有现实意义,可以促进运动员伤病的早期,缩短病程,使运动员早日恢复训练和比赛,为运动员竞技能力的保持和提高提供有利保障。2.功能性评价的基础是结构与功能间的基础,所以找出造成功能障碍的结构变化(主要指肌肉和关节)就能够对腰痛进行较为准确的功能性评价。经笔者长期研究与观察发现造成功能障碍的主要肌肉并不是引导动作的主动肌而是控制运动轨迹的控制肌(通常是离心收缩的肌肉),直腰躯干前倾痛的主要原因是髂腰肌;引起弯腰疼痛的主要肌肉是腰方肌;而弯腰状态下的伸腰动作的控制肌主要是梨状肌;造成过伸疼痛的肌肉通常为腹直肌;而造成腰部旋转疼痛的控制肌为多裂肌;造成腰部侧屈疼痛的肌肉主要是对侧被拉长的腰方肌和同侧的臀中肌。某些腰部疼痛和功能障碍产生的原因与腰椎小关节紊乱有关,比如腰部过伸和旋转疼痛。同时在腰椎小关节紊乱的同时必然伴有相应控制肌的问题。这也是处理腰部疼痛和功能障碍的依据。3.众所周知,循经取穴是治疗疼痛和功能障碍的有效方法,在本组病例中,笔者通过经络辨证分别采用天枢(腰大肌)、秩边(梨状肌)、太冲、阳陵泉、水分、太溪等穴位来处理不同类型的腰痛,并进行留针运动,其目的是增强经穴刺激效果。4.按压目标肌肉或椎旁压痛点进行腰部运动的方法是笔者治疗腰部疼痛和功能障碍的一大特色,其效果不仅可以激活被抑制的肌肉,也可以放松紧张的肌肉,迅速恢复腰椎小关节的位置,其疗效几乎是立竿见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