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亚健康概念的提出到现在只经历了30余年,关于亚健康问题的研究目前还处于探索性阶段。对于亚健康认识的这个问题上,现代医学更倾向于注重人体的器质性改变,从细胞或分子生物水平上,找到可量化的形态和结构变化,其侧重点更偏向“治病”。然而“亚健康状态”实际上并没有明显的器质性病变,因此现代医学的认知手段较为局限,对多因素作用下的亚健康状态,也很难进行整体性调节,疗效不甚理想。
纵观目前国内学者对亚健康的临床亚型和临床表现的研究,亚健康的分型方式多样、理论依据各异,有的从身心角度入手,有的从社会道德方面探讨,亦有学者从机体各个系统甚至亚健康严重程度进行分型,造成这种复杂繁多的分类方式的主要原因,笔者认为是亚健康状态涉及的病变器官、组织甚至分子水平上的细胞等较多,每个患者由于地域、阶层、生活方式等各不相同,无法做到统一量化,因而对于亚健康状态的临床亚型的制定缺乏权威的指南。在后期对于亚健康亚型及其临床表现的研究中,需要更大样本、多中心、分层的流行病学调查,以期能得到中国人亚健康状态的总体数据,从而能制定更为准确、指导性强的分型方法,为临床早期干预亚健康提供依据。
诚然,正如祖国医学经典《皇帝内经》所言,“治病于后,不如摄养于先”,对于任何疾病而言,做好预防远比发病后进行治疗更具有重要意义,因而,了解亚健康状态的致病因素、影响因素对于如何预防亚健康状态的发生显得尤为重要。从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于亚健康状态的成因的研究来看,虽缺乏统一的特异性的致病因素,但总体而言,除了目前生活的物质生活环境的污染我们无法改变以外,其余大部分影响因素均为患者自身原因造成,如思想工作压力、情感因素、生活习惯、缺乏体育锻炼等,这些自身原因无一不可通过患者改变自身习惯等进行改观,因而笔者认为,患者只要认识到造成自身亚健康状态的可能原因,大部分的亚健康是可以并且应当避免的。任何一项医学研究都应当以服务人民群众的健康为出发点,因而相关专家应当加强对于人民群众亚健康的科普教育,使得普通群众亦能认识到亚健康的严重性,从而可以对比发生于自身的哪些症状符合亚健康状态的情况,做到有病对症治疗、无病预防发病,如此亚健康方能真正尽可能避免,使得群众不再受到亚健康状态带来的自身病痛的困扰及生活质量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