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热管最大热传量之参数分析

来源 :2006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传热传质学学术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nhao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泛用于电子组件移热工作之热管,其性能是备受注目的.判断热管性能之优劣,大多指向其热管之最大热传能力,也就是热管在蒸干前,所能够从热源区传出之最大功率量.根据热流理论,提供热管持续性移热能力,是热管内的冷凝工作流体回流至蒸发段的有效性.为了确保回流的有效性,热管内之毛细压差必须足够克服来至蒸汽、重力与液体所产生之压差.藉由理论推导发现,影响热管最大热传量的参数跟热管内毛细结构与工作流体的优劣有关.更发现,于相同制程环境下,其热管的性能有其一致性.谁然使用相同毛细结构与工作流体,于不同制程环境下却有不同的最大热传效能.为修正其热传差异,将汽液间之摩差系数修正后得到一修正摩笸因子f,此参数是所有制程的判别因子,其值越小,可以得到较大之热传效能,也表示其制程环境较好.本研究以理论为基础,实验为印证,采不同制程环境下之热管进行比对.根据理论中修正之摩差因子所预测之最大热传量,与实验中不同制程下所得的结果,发现两者间之误差范围于15﹪内,这表示修正摩差因子对于预测热管性能的重要,并显示出制程上优劣将是决定热管性能之优劣的重要因素.
其他文献
本文研究了硅烷偶联剂对SSBR/SiO混炼胶动态流变特性的影响。文章采用双辊混炼机制备含双官能团硅烷偶联剂的SiO2补强SSBR的初混胶,再经HAAKE 转矩流变仪在150°C 混炼得到混炼胶,采用ARES 先进流变扩展系统研究了混炼胶动态流变学性能的温度与应变依赖性。
本文用SiO2粒子填充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苯乙烯-丙烯腈无规共聚物的共混物,研究了SiO2粒子对基体PMMA/SAN相分离的影响及薄膜的相分离行为。
本文对氯化原位接枝制备羟基官能化CPE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氯化原位接枝法使聚合物在氯化反应的同时进行接枝共聚反应,把氯化、接枝两个过程合并成一个过程进行,氯化的同时在反应体系中引入带有反应性官能团的α-烯烃,就可达到制备氯化和官能化的聚烯烃的双重目的。
将自制的端氨基聚氨酯(ATPU )接枝到聚丙稀(PP )主链上,采用一维、二维傅立叶红外光谱(FTIR )分析接枝的极性官能团在聚丙烯基体中的扩散,发现官能团有向表面扩散的趋势。结合一维红外分析结果和Fick 第二定律,再用最小二乘法进行线性回归,可以得到扩散系数。结果表明,在保证聚合物不降解的前提下,提高温度有助于提高官能团在基体中的扩散;结晶度越高,由于晶区的"锚点"作用,分子链运动受到限制,
本文以马来酸酐接枝的乙烯-辛烯共聚物对聚酰胺进行了增韧改性,比较了动态硫化与非动态硫化工艺对PA/MAH-G-POE 共混物性能的影响。对动态硫化及非动态硫化POE-g-MAH/PA6 共混物的分散相颗粒尺寸的统计分析及基体层厚度的计算说明了动态硫化POE-g-MAH/PA6共混物力学性能优于非动态硫化POE-g-MAH/PA6共混物的力学性能的根本原因。
本文对PVA和Cd的配位稳定常数的测定进行了研究。文章针对Cd -PVA配合物,测定了其表观配位数和表观配位稳定常数。
本文试验研究了冷却水中添加氧化铁(Fe3O4/Fe2O3)颗粒在高温钢坯冷却过程中影响沸腾传热的性质.系统分析冷却水(悬浮液)喷淋初速度、加入重颗粒的粒径、浓度等因素对热坯温度下降速率、传热热流密度、沸腾传热系数、过冷沸腾长度等参数的影响,总结冷却水中添加悬浮颗粒用以强化沸腾传热的优化方案。
本文以微CT扫描仪为实验仪器,通过对得到的扫描图像进行二维重构,用软件计算得到不同时刻不同厚度的孔隙率,同时测定了不同时刻的剩余水分含量,得到升华干燥时间,并与建立的理论模型计算值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在CT观测的尺度下,随着升华过程的进行,孔隙率逐渐增大,厚物料的孔隙率比薄物料上升的快,最终厚物料的孔隙率比薄物料的大.一维传热模型计算得到的干燥时间与实验值有一定的差别.
对水平圆柱热源依靠其自身重量在相变材料中接触熔化过程进行了研究,建立了热源保持恒定热流密度的接触熔化分析模型,通过分析接触熔化区的液体传热与运动,求得边界层厚度和压力分布及稳定熔化速度,分析了熔化规律,并与温差驱动的围绕圆柱热源的接触熔化过程进行了比较,得到一些有益的结果。
本文对水平布置的不锈钢微管内去离子水饱和流动沸腾进行了换热特性的实验研究.实验段是水力直径为0.4mm的不锈钢微管,实验中流量范围为132.7~265.4kg/(m2·s),进口温度分别为30、45、60℃,热流密度为10~25W/cm2.实验结果表明:在本实验范围内,换热系数受到质量流速的影响,而不随进口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在实验结果及与各换热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新的流动沸腾换热特性预测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