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Southern rice black-streaked dwarf virus,SRBSDV)在我国南方稻区大面积发生,给农业生产带来了巨大的损失。SRBSDV属于呼肠孤病毒科斐济病毒属的一个暂定种,由白背飞虱以持久增殖型方式高效传播。我们在田间调查和实验过程中发现灰飞虱也可以低效带毒,但不能有效传毒。为了明确SRBSDV在灰飞虱体内的侵染机理,本研究应用病毒编码蛋白抗体与荧光素的交联物,包括P9-1-rhodamine和P10-FITC,通过免疫荧光标记技术系统比较分析了SRBSDV在灰飞虱和白背飞虱体内的侵染循回过程。介体饲毒后2d,SRBSDV在70%白背飞虱个体的中肠上皮细胞建立初侵染点,而在灰飞虱体内检测不到病毒。饲毒后4d,SRBSDV可以初次侵染灰飞虱中肠上皮细胞,其侵染率仅5%;而此时SRBSDV在20%的白背飞虱体内已从初侵染部位向周围扩散。饲毒后8d,SRBSDV在84%的白背飞虱体内大量扩散,且45%的白背飞虱唾液腺已有病毒侵染;而此时灰飞虱体内的病毒仍然局限于中肠内部的扩散,在唾液腺中检测不到病毒,即使饲毒后14d和25d病毒仍然不能到达灰飞虱的唾液腺。为了明确是否SRBSDV从灰飞虱中肠释放到血淋巴过程受到阻碍,在饲毒后25d,我们通过免疫荧光标记和荧光定量PCR技术在灰飞虱血淋巴中均未检测到病毒。综合以上结果,认为SRBS-DV在灰飞虱体内可以侵入、复制并扩散,但由于受到中肠侵入屏障的阻碍而使灰飞虱带毒率低,由于受到中肠释放屏障的阻碍而使病毒无法从中肠向血淋巴扩散,从而使病毒无法扩散到达唾液腺,最终灰飞虱不能有效地传播病毒。该研究结果为评估灰飞虱携带SRBSDV向北扩散的风险提供了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