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GPS-RTK(Realtime kinematic)是通过实时动态载波相位差分观测实现的高精度卫星定位技术.将GPS-RTK技术应用于聚落遗址的测绘中,为研究和活化工作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本文以辽东地区后金时期聚落遗址的测绘为例,详细介绍了RTK测绘技术现场操作流程和注意事项.总结了RTK技术在聚落遗址测绘中对待不同地理环境的测绘经验,并结合聚落遗址研究和活化的不同需要就聚落遗址测绘的内容构成进行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GPS-RTK(Realtime kinematic)是通过实时动态载波相位差分观测实现的高精度卫星定位技术.将GPS-RTK技术应用于聚落遗址的测绘中,为研究和活化工作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本文以辽东地区后金时期聚落遗址的测绘为例,详细介绍了RTK测绘技术现场操作流程和注意事项.总结了RTK技术在聚落遗址测绘中对待不同地理环境的测绘经验,并结合聚落遗址研究和活化的不同需要就聚落遗址测绘的内容构成进行讨论.以期为相似的聚落遗址研究与活化的准备工作带来帮助.
其他文献
湖北省郧县冻青沟村是一个汉江航道边的山地小村,具有血缘型聚落的特征.该村较好地保存了整个聚落的格局,其家族自清中期定居以来的变迁轨迹也较为清晰地遗存下来,为对其进行有关血缘型传统聚落的各项研究提供了实物案例.该村十多处建筑遗存中有四处属于公共建筑,即杨泗庙、娘娘庙、何氏祠堂和何家山寨.本文针对这四处建筑遗存的作用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对其选址、功能布局、空间形态等方面做了专项研究.
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在迅速改变着传统民居的建造技术和社会文化基础;同时在旅游业的冲击下,传统民居面临着保护与发展的双重矛盾.本文通过对比元阳遗产核心区的阿者科和普高老寨两个传统村落,对不同保护背景、活化开发方式和民居发展模式进行比较研究,探讨总结出两者传统民居活化的基本思路,明确了活化保护的政策措施.尝试为元阳遗产区传统民居的可持续发展寻找适宜的活化发展模式.
在鄂西北的广大地区,自古就有聚族而居、每族必兴建家族祠堂的传统民俗.其大山深处至今还保存着不少传统的血缘型聚落,郧县冻青沟村、房县彭家村及竹溪县敖家坝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这些村落中均有家族祠堂遗存.本文以鄂西北地区家族祠堂为研究对象,从鄂西北地区自然环境、地域文化、血缘聚落特点等方面进行探究,通过调查、测绘、族谱和史志分析,在国内其他地区祠堂形制和有关祠堂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鄂西北家族祠堂的空间形态
随着我国近年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地开展,传统村镇及民居也在受着强烈的冲击.本文就新农村建设背景下,为活化传统民居,对原有建筑过度统一公式化的改造提出质疑.针对这一现象,通过对几个案例的分析与思考,提出传统民居的改造活化应结合其自身特征,尊重不同时期产生的民居,还原其"乡土"本性,应是可持续性的改造方式.并以湖北省恩施龙马镇的传统民居改造为例,提出笔者的初步改造对策.
量大面广的乡村民房之现代利用是传统民居活化更新的重要内容.本文归纳分析了传统民居活化更新的几种方式,着重从传统民居的本原出发,提出民居的居住功能是其最本质和最具活力的属性.民居居住功能的保留,以及营造智能的延续与发展,是传统民居活化更新的重要方向.以云南彝良县柳溪乡上寨村的村寨规划与民居更新设计为例,具体提出乡村民居更新活化的方法和思路.
传统民居与旅游发展相互融合是传统民居保护与发展的重要因素.传统民居的保护并不是抵触旅游业发展,尽管旅游业会给传统民居建筑和环境带来一些影响,但是这些新的文化和思想也可以被人们的传统文化所吸纳、交融.本文对大理喜洲的传统民居进行调研,分析其在旅游开发不断扩张的情况下,其村落形态、街道布局、建筑形式受到的影响以及变化.
元阳梯田遗产区内大量传统民居急需保护,保护过程中却出现各种异化现象,针对元阳民居保护的现实问题,从政府、旅游经营者和社区居民利益出发分析矛盾的关键,传统民居活态保护的关键是社区居民的参与.并根据调研情况分析社区居民参与度较低的原因,引入和探讨传统民居的活态保护途径,并提出保护方式应以居民利益为主.
鲁中山区保存有很多具有地域特色的传统民居,文章以淄川峨庄乡纱帽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在对村落传统建筑实地调研和测绘的基础上,探寻出村落建筑特色及其历史文化价值;并对该村落的分布格局、建筑形态、营建方式等进行田野调研,归纳出传统村落的布局和形态特征;分析村落的生态保存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提出对该片区村落的保护与活化对策,思考如何延续村落历史文脉,抢救即将消失的传统村落民居.
在城市传统民居的保护与活化过程中,对旅游业的不同程度引入,使得城市传统民居的原初性、传统人文景观和文化内涵受到极大冲击.本文以建筑人类学为视角,以济南芙蓉街、曲水亭街历史风貌区为例,结合国外优秀保护案例,总结城市传统民居在历史街区商业化改造中的现状利弊,分析行为人与建成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探求城市中传统民居活化过程中商业化进程的平衡点,力图提出城市传统民居保护及活化的可行性策略.
城市边缘区是处于城乡之间社会经济等要素转换频繁地带,属于城市、乡村和外来人员共同作用的区域,具有相当突出的混杂性.本课题是对处于上海城市边缘区农村地带打铁桥村的规划及建筑设计的研究.该村位于车墩镇西南,近年来经济、文化都稳步上升,且自然生态良好.将打铁桥村规划为以本身优越的农耕以及居住环境极富特色来吸引城市居民休闲、旅游的新型乡村,以此带动打铁桥村旅游、文化及经济的复兴是本文研究的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