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笔者自2013年筹备国家典籍博物馆起参与了国家图书馆的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经营、全国公共图书馆文化创意产品开发联盟的调研与《章程》起草等工作,对图书馆的文创开发工作有一些心得体会。文中探讨了图书馆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意义、必要性以及方法途径。图书馆的文创工作,应着眼于国家发展、文化复兴的高度,落脚于文化内涵丰富、亲切感十足、接地气、惊喜感爆棚的创意产品,使图书馆的文创商店成为图书馆发挥社会教育职能,实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笔者自2013年筹备国家典籍博物馆起参与了国家图书馆的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经营、全国公共图书馆文化创意产品开发联盟的调研与《章程》起草等工作,对图书馆的文创开发工作有一些心得体会。文中探讨了图书馆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意义、必要性以及方法途径。图书馆的文创工作,应着眼于国家发展、文化复兴的高度,落脚于文化内涵丰富、亲切感十足、接地气、惊喜感爆棚的创意产品,使图书馆的文创商店成为图书馆发挥社会教育职能,实现“把图书馆带回家”的最后一个阅览室。
其他文献
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中,仍然有传统文化管理的行政化问题,用户的社会参与度不够,社会力量在文化建设方面的参与度也不足。为避免以往局限,在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中,用户应充当积极的建设者和参与者。笔者以公共文化服务的实际需求为基础,力图对当前服务不足之处予以改进。结合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的内涵和价值,确定和识别影响公共文化服务的关键因素,并通过实证的检验,来促使公共文化服务评估取得实效。
图书纸本、电子本配合问题近年为业界热议,纸、电协调或融合正逐渐成为文献资源建设者的共识,各种电子书供应平台不断出现.当前几家馆配商建立了中文电子书的供应平台,但大部分核心出版社并未响应,绝大多数适配图书无法采到同步电子本,部分出版机构一年后才会逐渐抛出某些电子书。前“纸电同步”时期,学术馆的核心馆藏仍需纸质本实现保障。纸本不可轻弃,但可采取单复本政策,给馆藏建设扩大余地,不过单复本政策要有一些补充
为方便读者利用期刊,进而指导高校图书馆馆藏期刊资源的建设,有必要对期刊相关信息进行整合.对多源期刊信息进行聚合,期刊相关信息将会更为集中和有序,从而更好地为读者提供期刊信息服务,其利用行为的分析可为进一步优化馆藏期刊的配置提供决策支持.
近些年来,在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和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的推动下,吉林省市(州)县公共图书馆的数字资源建设和服务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也还存在着诸多的缺点和不足.为推进吉林省公共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和服务的良性健康发展,笔者通过网络调查方式对吉林省市(州)县公共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和服务现状进行了调查,并在调查基础上详细分析了在数字资源建设与服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试图探寻出市县公共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与服
书院作为文化的聚集地,承担着文化传承与弘扬的重任。因此相应地被赋予藏书、校书、刻书、教书等职能,而这些传统职能作为文化保存的重要手段,也应该为当代书院所继承与重视。继承古代书院优秀传统,并根据时代要求开拓创新,是当代书院继续发展的解决方法。中国书院的藏书、刻书、教书三大职能,应当在传承与创新中重新焕发其魅力,继而深入阐发文化精髓,推进当今时代的精神文明建设。公共图书馆的分管书院,更应充分发挥图书馆
本文分析闽南师范大学图书馆的地方文献研究工作情况,并对新形势下的高校图书馆地方文献研究工作提出合理建议。笔者认为只有提高认识,继续加强资源建设,不断引进新技术、新思维,与时俱进,充分发挥人才优势,高校图书馆必能为提高区域文化软实力、扩大地方文化的社会影响力作出更大贡献。
文中仅就2015年国家典籍博物馆年度大展“甲骨文记忆展”为例,阐释典籍展览从“以书为本”到“以人为本”的擅变。笔者从甲骨文记忆展的展览大纲中提炼了8个鲜活的知识点,进行深度挖掘,通过多媒体互动演示、场景复原等体验与互动方式,把观众带人3000多年前的商朝,感受由甲骨文从古到今的传承。
在整理与研究汉中地方文献工作中,通过思索历史辩证法的材料,探寻汉中地方文献生成的社会历史文化机理,即通过一定量的地方文献数据量及与之相关的具有一定历史逻辑链的地方文献所反映的相关历史事实的分析,以揭示地方文献的历时性、阶段性演进与发展性的深层次的内在历史原因与发生学的意义.这在探寻与发现地方文献生成的规律,以及促进当代地方文献学研究,也是具有普遍意义的.
1916年秋,袁同礼到清华学校图书馆工作,从此与图书馆界结下了不解之缘。1917年秋至1919年夏,在戴志赛首次留美的两年间,袁同礼代为执掌馆务,对图书馆人才队伍建设与管理的重要性有了初步认识。1920年秋至1924年夏,袁同礼在美国与欧洲深造与考察了四年之久,不仅在纽约州立图书馆学校等处接受了较为正规、系统的图书馆学教育,还考察了美国国会图书馆等处,深刻认识到图书馆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受此影
笔者通过对二十本古文字工具书的抽查统计,对学界长期存在的“夔夒两派”和“夔夒混淆”现象进行了深入分析,得知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三:一是先前学界对甲骨金文()(夔)()(夒)二字的收集远不如现在多,故对其字形和用义缺乏深析明辨;二是对王国维这样的国学大师过于盲从,未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三是多数学者释()多为夒的重要原因可能在于夒者猴也,而猴者“进化论”之人祖也。诚然,笔者经多年研究发现,释()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