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利用常规天气资料、常规地面观测资料、江西WebGIS雷达拼图资料和闪电资料对2014-2016年江西出现的22次强雷电天气过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江西强雷电天气易出现在赣北北部、南昌附近、上饶地区和吉安西部等区域,强天气出现的环境背景场可分为副高边缘型、副高控制型、低涡切变型和台风外围型,最显著的特征是中高空经常伴有干冷舌侵入低层高湿区.统计各项对流指数发现,Tg>30℃,TT>40℃,SI<
【机 构】
:
宜春市气象局,宜春336000 江西省气象科学研究所,南昌330000
【出 处】
:
2017年全国重大天气过程总结和预报技术经验交流会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利用常规天气资料、常规地面观测资料、江西WebGIS雷达拼图资料和闪电资料对2014-2016年江西出现的22次强雷电天气过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江西强雷电天气易出现在赣北北部、南昌附近、上饶地区和吉安西部等区域,强天气出现的环境背景场可分为副高边缘型、副高控制型、低涡切变型和台风外围型,最显著的特征是中高空经常伴有干冷舌侵入低层高湿区.统计各项对流指数发现,Tg>30℃,TT>40℃,SI<0℃,K>35℃,LI<-1℃,SSI>250,SWEAT>260,CAPE>1000J/kg,CIN>0J/kg出现强雷电天气的可能性大,ZH一般在6km以下,H-20在9km以下.结合雷达回波和闪电强度及密度的分布情况,雷达回波类型以带状和块状为主,有少量絮状和“人”字形回波.雷电强度和雷达回波强度有很好的对应关系,但产生强雷电的回波条件包括强度一般需大于50dBZ、回波强中心密实达到一定面积、而且回波边缘的强度梯度较大.强雷电一般也分布在梯度大值区附近.
其他文献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卫星云图、雷达及福建省自动气象站观测资料对台风“尼伯特”造成的特大暴雨中尺度系统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造成特大暴雨的中尺度系统是在地面中尺度辐合线触发、高低空辐散、辐合的耦合配置,大气中层有干空气侵入的不稳定层结、强的风垂直切变条件下发生的.台湾岛地形对形成台风的空心结构、外围的强风带影响以及台风东侧气流分流和在福建中部沿海的汇合有重要的作用.
短期洪水预见期内的降水量直接影响着洪水预报的精度,合理有效利用预见期降水开展水文预报越来越受广大水文气象学者的重视.2016年7月19日清江流域遭受大暴雨过程,流域24h累计雨量大于100mm,爆发大洪水.对此,文中利用建立的水文气象耦合预报模型,通过集成中尺度数值模式预报降雨信息,作为预见期内的降雨,输入新安江模型,对2次降水过程开展水文气象预报服务,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试验结果表明:考虑预见期内
通过对2016年9月22日云南省楚雄州大姚县发生的特大型滑坡灾害进行气象诊断分析,侧重对省级地质灾害气象风险客观预警产品进行评估检验,并对云南省地质灾害气象风险精细化预警模型进行了简要介绍,得到以下主要结论:南方副热带高压阻挡切变线南下,冷暖空气在楚雄地区长时间交汇辐合,持续性降永天气造成岩体饱和,最终引发滑坡灾害.云南省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模型中考虑了前期累计雨量、风险区划、雨强贡献和衰减等权重
为了预估四川省的山洪灾害造成的人口和经济影响,基于四川省数字高程模型数据(DEM),依据山洪沟的判别标准,使用GIS工具提取出全省范围的山洪沟,并结合坡度与降水耦合的关系建立了四川山洪危险性评价模型.以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发生的21次山洪灾害为样本,利用2013年四川省人口和经济数据,建立了山洪灾害对人口和经济影响的预估模型.结论如下:提取出影响生命财产安全的山洪沟64346条;建立了
远洋地区缺乏常规观测资源,远海台风的预报主要依托数值预报以及大量卫星资料的同化支持.国外气象卫星和中国风云三号卫星提供了大量海区微波观测资料,但目前中国业务主要基于国外卫星资料开展同化应用,国产卫星尤其FY-3C微波资料的应用还较初步,尚未发挥应有效能.文中立足国产卫星资料在数值预报业务中的应用需求,基于WRF模式及GSI技术框架,构建了FY-3C卫星微波温度计(MWTS-2)资料同化模块,并采用
利用NCEP/NCAR再分析和NOAA向外长波辐射(OLR)等资料,对2016年西太平洋热带气旋生成频数、登陆特点及其成因进行了初步分析.通过诊断分析ENSO事件及东亚夏季风环流异常与热带气旋活动异常的关系,给出2016年东亚夏季风系统部分成员影响热带气旋频数的天气学图像:由春入夏,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异常偏高,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异常强大,热带辐合带位置偏南,中国南海和菲律宾以东地区对流活动受到抑制,
2016年3月3日至3月5日早,渤海、渤海海峡、黄海大部分及周边内陆地区出现了一次大范围持续性海雾天气,大雾持续时间长达54h,成山头观测站能见度维持0m有48h.针对此次大雾过程中央气象台首次对外发布了海雾落区预报,有很好的指导意义,但是海雾落区预报范围较实况有一定的偏差.文中利用卫星监测,结合海岛、海上平台和高空观测数据、NCEP再分析资料(水平分辨率为0.1°×0.1°)、NEARGOOS的
应用常规观测与地面加密自动站观测资料、卫星云图、多普勒雷达、风廓线以及雷达变分同化分析系统(VDRAS)等多种资料对一次漏报的分散性暴雨过程中尺度对流系统演变、移动特征及其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副高边缘暖湿气流、低空弱倒槽切变、东南急流、湿舌、弱对流抑制、北部冷空气南下为强降雨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渤海西南部发展加强的β中尺度对流系统北移,与其前侧触发的γ中尺度对流单体合并加强,造成东南部局地强降雨
利用NCEP再分析高空资料和地面区域气象站资料融合,合成高密度探空资料场,计算2016年6月10日天津冰雹强对流天气过程中高密度时、空场的各种参数,并结合雷达变分VDRAS资料,研究了冰雹强对流天气的发生、发展机制.结果表明:此次降雹初始回波是在蒙古冷涡环流背景和大气层结不稳定环境条件下,由北京西部山区热力和动力强迫局地触发产生;进入平原区后,冷池与强风垂直切变共同作用使雹云得以发展维持;且渤海偏
将2004-2014年江西省的强对流天气分成短时强降水、有短时强降水伴随的风雹和无短时强降水伴随的风雹这三种主要类型,对它们发生前后的环境物理量、地闪活动特征及其与雷达回波的关系等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发现,大风指数、抬升指数、整层比湿积分等能被用来较好地区分判识出风雹与短时强降水天气潜势;3-5月冰雹和雷暴大风发生前30min内的总地闪数差异不大,而6-9月发生雷暴大风前的总地闪数则为冰雹发生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