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通过介绍中欧圆桌会议会议的由来,提出了建立一个真正的对话机制,指出国际劳工组织对社会对话的定义包括政府、雇主和劳动者代表之间就经济和社会政策等共同利益问题进行的各种谈判、磋商或简单的信息交流。社会对话的主要目的是促进劳动关系中主要参与方之间达成共识,保证民主参与,并总结了社会模式的参数设置,提出如果能进一步展开对社会和公民对话的思考,进一步交流这方面的经验,把它看作是预防和解决冲突的机制和促进经济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介绍中欧圆桌会议会议的由来,提出了建立一个真正的对话机制,指出国际劳工组织对社会对话的定义包括政府、雇主和劳动者代表之间就经济和社会政策等共同利益问题进行的各种谈判、磋商或简单的信息交流。社会对话的主要目的是促进劳动关系中主要参与方之间达成共识,保证民主参与,并总结了社会模式的参数设置,提出如果能进一步展开对社会和公民对话的思考,进一步交流这方面的经验,把它看作是预防和解决冲突的机制和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工具,那将会非常有意义。
其他文献
本文从依法节水,科学管理;水污染治理;节水基础设施建设;信息化技术管理;开展创建节水型企业、单位、生活小区活动几个方面对贵阳市创建节水型城市举措进行了阐述。
多年来,绵阳城市节水工作在住建部、中国供水排水协会、省住建厅、省发改委、省经委的指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围绕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改善水环境、提升产业层次、规范城市节水管理为中心,同时加强节水宣传工作、完善法规体系、创建节水型企业活动,坚持“节水优先、治污为本、多渠道开源”,把城市节水工作放在首位,成功创建了国家节水型城市,城市节水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昆明市通过落实法律、经济、科技、行政等措施,积极推进“节水型城市”创建活动,为推动我市转变用水一方式、提高城市合理用水水平,增强市民节水意识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强化组织领导、法规建设、节流优先、截污治污几个方面对昆明市建设节水型城市建设举措进行了阐述。
本文对在建设节水型城市的同时进一步开展节水型企业单位社区的创建工作取得的成效进行了总结,主要包括以下接个方面:一、各级领导高度重视,认识到位,措施得力。二、加大节水宣传力度,取得明显成效。三、加大企业、单位节水投入,节水效果显著。
通过分析当前能源产业所面临的行业环境,阐述了笔者对气候谈判的观点,认为和国际的气候变化政策应该专注于支持提高能源效率以及包括核能等低排放能源供应技术的商业化。一项成功的新协议应该促进新的合作伙伴关系,包括发达国家、新兴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以及为技术合作、公私合作、创新金融和能力建设创造机会的私营企业。商界需要一个可预测的环境来进行规划和经营,也将对雄心勃勃的国际气候变化协议持欢迎态度,且以技术为核心
本文分析了我国目前节能领域减排新形势,认为建筑节能已经成为节能减排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出应积极在建筑中推进可再生能源应用,开拓建筑节能减排的新领域.作者分析了国内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的现状,具体介绍了太阳能光热建筑应用、地源热泵建筑应用和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等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的技术类型,介绍了为保障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的健康发展所应提供的政策保障,阐述了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在可再生能源应用领域的科技创
气候模式虽然包含有多种不确定性,但它是预测未来气候变化的主要工具,它可以提供有用的科学信息,并为决策者应对气候变化(温室气体减排与气候变化适应)作重要参考.今后主要的问题是改进模式和排放情景,以得到更可靠的预测结果,尤其温室气体增暖作用与长、短时间尺度气候脉动的相互作用.同时,还要发展统计气候模式,以弥补气候模式的缺陷.本文利用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的气候模式对过去百年气候进行了模拟,在多种情景下
目前,人们针对气候变化减缓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涉及了相关的科学、政治、社会经济、科学技术和人类等诸多层面.本论文的目的是着重从科学层面上对气候变化减缓进行探讨,论文依据的是政府间气候变化专业委员会(IPCC)第三工作组(WGⅢ)提交的《第四次评估报告》(AR4)的主要调研成果,以及其第五次评估报告(AR5)的预期成果.本综合报告论及了第三工作组提交给《第四次评估报告》的各种议题,比如温室气体(GHG
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亦是房屋建筑高峰期.中国建筑总量大,增加快,但建筑节能起步较晚,节能建筑比例较低,能源浪费严重,建筑已成能耗大户.当前是推进建筑节能的关键时期.政府要把推进建筑节能作为发展低碳经济和生态城市的重要内容,加强建筑节能的行政立法和试点示范.要加强建筑节能科学研究,完善技术标准.加强宣传,营造良好建筑节能社会氛围.
2009年9月22日,胡锦涛主席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提出"中国争取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2009年11月26日中国政府进而宣布了中国CO2减排目标:到2020年单位GDP CO2排放浓度比2005年下降40-45%.中国作为发展国家,《京都议定书》并没有规定减排指标,但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国家,仍然对世界做出了庄严的承诺.这是对高速发展中的中国经济重大的挑战,同时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