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为缓解夏季高温,减轻用电负荷,2004年江苏省实施了碘化银催化增雨降温作业.本文利用各项观测资料以及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8月5日常州市的一次火箭人工增雨降温作业,分析了这次作业的效果,讨论了强对流云催化降温的机理.模拟结果表明,实施碘化银催化后地面降雨量增加、地面温度降低.
【机 构】
:
江苏省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南京,210008;南京大学大气科学系,210093 江苏省人工影响天气
【出 处】
:
第十四届全国云降水物理和人工影响天气科学会议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缓解夏季高温,减轻用电负荷,2004年江苏省实施了碘化银催化增雨降温作业.本文利用各项观测资料以及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8月5日常州市的一次火箭人工增雨降温作业,分析了这次作业的效果,讨论了强对流云催化降温的机理.模拟结果表明,实施碘化银催化后地面降雨量增加、地面温度降低.
其他文献
本文利用国内大型风沙物理风洞实验设施,模拟了不同沙尘暴过程中风沙起电的现象,探讨了不同沙尘的形成风沙电机理,分析了自然沙尘暴产生风沙电结构及其沙尘暴电影响.
本文结合吉林省人工增雨作业及技术研究的实际,详细介绍了由美国PMS公司购置的KLWC-5型热线含水量仪的技术特性、安装和使用方法及日常维护,并进一步探讨了该热线含水量仪探测资料的处理和应用.
本文通过调查、试验和测量不同种类苹果各个生长期的自身力学特征,结合冰雹落地末速度,计算了苹果和冰雹撞击过程中力的转换关系,提出了碰撞动量法计算苹果冰雹损害的理论,给出了苹果雹损过程中临界破损直径的概念,揭示了以苹果为代表的水果类作物对冰雹损害的敏感性,总结了新的苹果雹损机理概念模型,为人工防雹效益分析提供了理论计算模型.
"穴道"理论认为冰雹云中存在冰雹形成和长大的"穴道".本文以在青藏高原东北边缘及毗邻地区常诱发冰雹灾害的东移短小切变线天气过程为研究背景,采用三维冰雹云分档模式,用MM5V3中尺度气象模式提供冰雹云模拟研究所需的环境大气状况,模拟研究了各类冰雹形成和增长的过程,结果表明温度、云中上升气流、水平风速零线和云中各类水成物、各类冰雹质粒的空间分布满足"穴道"理论描述的配置区域是冰雹颗粒含水量的大值范围.
本文分析了国内外雷达遥感新技术的发展现状,总结了我国特别是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在双多普勒雷达、双多基地多普勒雷达双线偏振雷达的理论和应用研究工作,给出了我国3836双线偏振雷达的探测结果.
9月份降雹在鄂西北比较少见,然而2003年和2004年连续两年九月中下旬,位于湖北西部的襄樊、宜昌两地五县市出现了两次强降雹天气过程,给当地正在收获的烤烟造成了毁灭性的灾害.本文就这两次强对流发生的天气背景、主要影响系统、物理量场和雷达图演变及地形特征进行了研究,分析发现:两次强对流天气均发生在高空槽后强下沉气流中,高空冷平流和地面弱辐合是这两次对流产生的主要触发机制;高空强烈涡动和地面强烈增温是
河北地区低云日数在1951~2000年间有逐步减少趋势,除渤海湾的乐亭和黄骅低云日数随年代有增多趋势外,其它地区低云日数均随年代减少.其中,南部和东部减少幅度较大,同比减少约50%,中部和北部减少10%~30%.各站毛毛雨日数在1951~2000年间均逐步减少,由1950,1960年代4~6天降到1970,1980年代的1~3天,90年代后期很少出现毛毛雨.河北地区低云分布北部多,中部次之,南部最
利用1988~2000年7~9月南昌、建阳、长沙探空资料及同期地面和500hPa天气图与降雨量资料等,对照1988~2000年7~9月南昌(建阳、长沙713雷达站部分资料)713雷达站回波素描图进行统计分析,得出南方夏季对流云回波的顶高、强度、性质等参数变化规律与主要特征,从宏观上了解影响南方夏季对流云回波参数等特征量的变化规律,为南方各省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利用1988~2000年7~9月南昌站探空资料统计了假相当位温θse、饱和比湿qs和沙氏指数SI等物理量,并结合同期地面、500hPa天气形势和南昌713雷达站降水回波素描图的所有回波参数资料,对我省夏季对流云降水特征进行分析,得出影响我省夏季对流云降水的主要天气系统、不稳定能量的分布以及夏季对流云降水的雷达回波顶高、回波强度、回波性质等参数的变化规律,为江西省人工增雨作业提供科学依据.
根据南昌CINRADWSR-98D多普勒天气雷达,对2002~2003年7~9月夏季对流云观测获取到的36个对流云发展资计算、处理、分析结果表明,合并对流单体整个生命期间的液态含水量(287.04×106m3)比强对流单体液态含水量(556.80×106m3)少269.76×106m3,偏少2.06倍,比对流单体(88.36×106m3)多198.68×106m3,多3.25倍;强对流单体的降水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