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熊猫在中国第四纪与人类伴随进化和发展.通过对化石大熊猫和现生大熊猫分布范围、生态特点和体质状况等方面的考察,大熊猫原始生态应该是属于亚热带林、竹混杂环境的山地型动物.更新世时期它们广布在中国南方中山、低山和丘陵地区,但中国南方广泛的平原、湖泊地区并没有大熊猫生存.从早更新世至中更新世、晚更新世、全新世,大熊猫生境特征存在逐步由低海拔向高海拔迁徙现象.大熊猫的体质特征、种群结构和生态习性等方面特征显示,大熊猫并不是属于演化衰亡阶段的群落,而是仍然处于增长型、前进演化(anangenesis)阶段.以前认为大熊猫体质演化性衰亡(个体变小、食物特化、繁殖率低等)和环境适应性衰亡(气候变冷原因)等观点是不科学的.大熊猫遗骸埋藏性质的主要规律显示,人类自更新世晚期以来长期把大熊猫作为自身的生活资源进行占有.人类对大熊猫占有和对大熊猫生活环境的改变,是大熊猫群落在全新世以来迅速减少的真正原因.现生大熊猫选择性生活在中国西南山区,但这些地区也是世界上自然环境保存较好的生态热点地区.在当代人类对大熊猫的保护下,现生大熊猫在其栖息地的个体数量和种群结构,具备动物种群稳定发展的生物学基础.现生大熊猫栖息地的隔离现象(岛状分布),在化石大熊猫的生活环境里也同样存在.如果现代人类能够保护好大熊猫栖息地、使之不遭受继续破坏,则大熊猫种群演化仍可自然发展,大熊猫可以长期伴随人类生存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