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肃州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

来源 :甘肃历史学会,中央肃州区委,肃州区人民政府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xfei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肃州区是酒泉市政府所在地,周边与世界闻名的艺术宝库敦煌莫高窟、中国最早的石油工业基地玉门油田、驰名世界的中国西部航天城、西北最大的钢铁基地酒泉钢铁公司鼎足相邻,被誉为陇兰带上的“金三角”,是酒泉市政治、经济、文化、金融中心。肃州有丰富的历史积淀,文化底蕴深厚,既有大漠孤烟、长河落日、清泉绿洲、长城烽隧、祁连雪峰等自然景观,又有千年古泉、西汉胜迹、东晋壁画墓、汉晋墓葬群、明代古长城等名胜古迹。结合实际合理开发利用,不仅能弘扬肃州历史文化,提高肃州知名度,打造一块文化品牌,而且会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例如旅游服务、旅游产品、地方特色等第三产业的发展,解决县域人口就业,促进社会的稳定和构建和谐社会,同时会成为肃州经济增长的又一亮点。
其他文献
所谓镇墓神物,指古代人们专门为死者及亡魂驱鬼、避邪、使之免受侵扰的镇墓之物.镇墓神物种类繁多,有镇墓天王俑、镇墓武士俑、镇墓券、镇墓瓶、镇墓石人等.它作为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曾经在历史上存在了数千年,而且分布地域非常广阔.本文就敦煌博物馆从20世纪40年代到21世纪初发掘出土的一批镇墓神物的类型及镇墓神物所反映的文化内涵做简要的分析,望同仁指正.
“舍身饲虎本生”的传播地域之广,存在时间之长,绝非偶然现象,它们反映出这一本生故事的流行程度以及历代民众对其追捧崇信的动机与目的。本文试对甘肃酒泉文殊山万佛洞内舍身饲虎本生壁画的内容、依据经典、思想内涵等相关问题做出考证和分析。
文殊山石窟是中国早期佛教遗存,位于凉州模式石窟的范围内,是研究十六国时期佛教艺术的珍贵资料,对研究河西地区与西域的佛教建筑、艺术关系有重要价值。其壁画具有河西地区早期洞窟壁画的布局特点,有些壁画内容可弥补莫高窟之不足,有些则是敦煌艺术的延续和发展。现存的西夏时期的壁画是研究西夏佛教及其绘画艺术的重要资料。从上所述也可以看出,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文殊山石窟研究的成绩是很大的,写出了不少学术论文与专著,
酒泉市博物馆珍藏一通元代时期碑刻,题名为《大元肃州路达鲁花赤世袭之碑》.1943年西北科学考察团经过酒泉时考古学家向达发现.这通碑刻记的内容与西夏历史有关。元代回鹊文碑记述了自太祖二十一年(1226年)至元顺帝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计一百三十五年,世袭六代十三人,至善居解组归家,始立此碑之事。碑文宣扬了举立沙的功德及其后辈世袭过程,颂扬粉饰之词,溢于言表。
改革开放以来,学术界对于敦煌文书、徽州文书、清水江文书等进行了深人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使人们对历史时期不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及其特点有了更清晰的认识。笔者结合甘肃酒泉市、张掖市、民乐县发现的6份契约文书,对清代河西走廊的土地买卖和土地典当契约做些初步探讨。
《酒泉宝卷》所收·《香山宝卷》实际上是《观音济度本愿真经》,它是青莲教五老掌教时期水法祖彭德源所编纂的一部旨在宣扬青莲教教义和思想的宝卷。青莲教在道光二十五年受到清政府的沉重打击,得以逃脱的彭德源在危难时期掌教,为宣扬青莲教的教义和思想,他将早已广为流传的《香山宝卷》改编成了《观音济度本愿真经》,试图借助被大众广泛信仰的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香山修行的故事,传播和发展青莲教的势力。顺着这一线索,借助于
壁画墓中壁画的异地保护通常采用壁画揭取保护和整体搬迁保护两种方法.壁画揭取保护技术主要用于石窟寺、寺观、壁画墓中壁画的保护,该技术在中国运用广泛,实例较多.本文关于壁画墓的分块搬迁保护方法仅是笔者对瓜州县十工山魏晋壁画墓搬迁过程的总结整理,不妥之处,恳请各位专家批评指正。
中国古代绘画的种类大致为岩画、彩陶画、砖壁画、帛画、漆画、木版画、纸本绘画等.彩陶画是为实用性器皿所绘的装饰画,岩画(崖画)、壁画是在天然岩壁、洞穴和在建筑物的墙壁或天花板上的装饰性图案.随着人类迁徙的频繁,就需要便于携带的绘画和书写,因此,绢帛画、木版画、纸本绘画,自然成为绘画的主流.甘肃河西以及酒泉以北的额济纳旗广大地区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干燥的气候条件、特有的地域习俗,使各地博物馆和民间均有
程瑶《河西民间宗教宝卷方俗语词的文化蕴藉》对河西民间宗教宝卷中的方俗词进行探究,进而揭示了其所包含的文化信息。本文从河西宝卷方俗词语的考释出发,通过对造词理据的分析,探讨词语内涵,进而论证明清西北方言词语的构词特性,从而揭示近代汉语词语的构词特点。
文化遗产不仅仅是一块儿招牌,更意味着沉甸甸的历史责任。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是夯实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基,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的灵魂所在。在国家文化繁荣的大背景下,在“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带动下,要做好肃州区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工作。保护文化遗产,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应该是一场运动或者是一种潮流,而应该让它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保护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就是传承中华民族的血脉,守望人民的精神家园,进而提高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