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研究酒精对布洛芬毒性的影响.[材料和方法]SD大鼠27只,♀,分为CMC-Na对照组、酒精组、布洛芬120mg/kg单独给药组、酒精-布洛芬120mg/kg联合给药组,CMC-Na对照组6只
【机 构】
: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新药安全评价研究中心
【出 处】
:
中国毒理学会第七次全国毒理学大会暨第八届湖北科技论坛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酒精对布洛芬毒性的影响.[材料和方法]SD大鼠27只,♀,分为CMC-Na对照组、酒精组、布洛芬120mg/kg单独给药组、酒精-布洛芬120mg/kg联合给药组,CMC-Na对照组6只,其余各组每组7只,CMC-Na对照组和布洛芬单独给药组每日给予1ml/100g布洛芬混悬液,酒精组每日给予0.5ml/100g普通市售52.白酒,酒精-布洛芬联合给药组每日先灌胃给予0.5ml/100g普通市售52.白酒,30min后灌胃给予1ml/100g布洛芬混悬液,连续给药3天,给药前及给药结束时称重,每日给药后观察记录动物行为、外观、毒性反应及死亡情况,给药结束后,对存活动物解剖,进行血清生化、肝脏和肾脏的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给药后,联合给药组先后出现步态不稳、活动减少、伏卧不动、毛色无光泽等,3只大鼠于D4死亡,单独给药组仅出现活动减少,1只大鼠于D4死亡;给药结束,联合给药组大鼠体重明显下降(15.9%↓),血清生化检查中,尿素、肌酐、碱性磷酸酶值的显著性升高,而单独给药组并不引起这些指标的显著性改变;联合给药组和布洛芬单独给药组均引起了总蛋白、球蛋白、白蛋白等反应肝脏合成蛋白质能力的指标的改变,并且与CMC-Na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肾脏组织病理学检查表明,联合给药中出现点状肾小管上皮嗜酸性变性、肾盂间质小灶急性炎、蛋白管型等肾组织病理学上的改变,而布洛芬单独给药组仅一例出现肾盂处囊肿;肝脏组织病理学检查表明,布洛芬单独给药组与联合给药组均出现点状肝细胞嗜酸性变性与片状肝细胞坏死,联合给药组还出现片状肝细胞脂肪变性,同时,酒精给药组3例分别出现了点状肝细胞嗜酸性变性和不同程度的肝细胞水肿.[结论]在同等剂量下,与单独给药组相比,联用组出现了更为明显的肝肾毒性,说明酒精显著增加了布洛芬的毒性,并且在增加肝毒性方面,酒精与布洛芬具有协同作用,在肝细胞的嗜酸性变性、脂肪性变性至肝细胞坏死等一系列的病变过程中相互促进,但对于肾毒性增强的机制尚不明确,值得进一步研究和阐述.
其他文献
[目的]YDZ油乳注射液是中药抗肿瘤药物,主要成分有精制YDZ油、精制豆磷脂和甘油,主要用于肿瘤的辅助治疗,与放化疗联合用药的情况居多.试验通过观察大鼠连续28天静脉注射
[目的]研究TLTX(益气活血,通络止痛中药复方)灌胃给药26周所致大鼠毒性病理改变.[材料和方法]SD大鼠176只随机分为四组(阴性对照组、低、中、高剂量组),每组44只,雌雄各
[目的]研究栀子苷在不同剂量下对肝脏的影响作用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32只SD大鼠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对照组、栀子苷低、中和高剂量组,连续给药三天,第四天处死
[目的]将彗星试验与微核试验结合,测定甲磺酸乙酯(EMS)引起雄性SD大鼠肝脏、肾脏和胃产生彗星细胞的尾DNA%含量,同时测定EMS诱导外周血网织红细胞微核的产生,以此评价EMS
【目的】研究牛蒡子苷元对大鼠T细胞依赖性抗体反应的影响,考察牛蒡子苷元对T细胞功能的毒性作用。【方法】本试验共设6组,每组Wistar大鼠雌雄各5只,共10只,分别为正常对照组
【目的】雄黄为含砷矿物药,在临床上应用广泛。近些年,雄黄的神经系统毒性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而其毒性机制还未阐明。【方法】初断乳Wistar大鼠暴露不同剂量的雄黄(0,0.3,0
[目的]雷公藤多苷临床主要应用于类风湿性关节炎、原发性肾小球肾病、肾病综合征等免疫性疾病,临床应用时间已经超过30年,取得了一定的临床疗效,但也具有明显的毒副作用,
随着科技的进步发展,新研发的药物与日俱增,依赖于动物实验、周期长且耗资巨大的传统毒性测试评定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大量未上市药物对人类健康危害评估的需求.2007年美国
非临床研究专题空白样本污染是指在毒性试验的对照组毒代样本或/和给药组的第一次给药前时间点毒代样本中检测到大于最低检测限的供试品。在资料申报过程中,一些毒性试验
Adoptive transfer cell therapies are a type of immunotherapy that attempts to train the patient's intrinsic immune, resulting in cell-mediated responses 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