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为了给北京地区的对流天气临近预报提供必要气候背景,利用1997-2004年5-8月高分辨率的地球静止卫星逐时红外亮温资料对北京及周边地区的对流活动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并同使用常规地面观测资料统计的雷暴日数分布以及已有文献中基于闪电资料的分析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52℃红外亮温的统计特征可以较好地展现该地区夏季对流活动时、空分布的基本气候特征,特别是5、6月份和7、8月份亮温统计特征的显著差异表
【机 构】
:
国家气象中心,北京,100081 中国气象局北京城市气象研究所,北京,100089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给北京地区的对流天气临近预报提供必要气候背景,利用1997-2004年5-8月高分辨率的地球静止卫星逐时红外亮温资料对北京及周边地区的对流活动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并同使用常规地面观测资料统计的雷暴日数分布以及已有文献中基于闪电资料的分析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52℃红外亮温的统计特征可以较好地展现该地区夏季对流活动时、空分布的基本气候特征,特别是5、6月份和7、8月份亮温统计特征的显著差异表明,影响北京及其周边地区的盛行对流系统有两大类:一类是春末夏初发生在中纬度大陆变性极地气团中的对流,它具有典型的热对流特征,主要发生在午后到傍晚西部和北部的山区,常伴随雷雨大风和冰雹天气;另一类是盛夏季节发生在低纬度暖湿气团中的湿对流,主要发生在华北平原和渤海周边地区,并具有夜发性,常伴随暴雨天气。上述研究结果也显示出,长时间的静止卫星逐时红外云图资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地面观测资料和雷达资料在时、空覆盖率和完整性方面在对流天气气候学研究中的缺陷。
其他文献
2004年河北省中南部地区共有17次冰雹天气过程.分析了资料完整的8次过程的15种多普勒天气雷达产品的演变,总结了一些冰雹天气的多普勒天气雷达回波特征,也发现了回波演变的几点规律.当回波强度≥50dBZ,回波顶高≥10km,垂直积分液态含水量≥35 kg/m2时容易降雹,VIL值越大,冰雹直径越大.回波发展初期2~3体扫内,垂直积分液态含水量迅速增大,一般每个体扫增加10~30 kg/m2,这是冰
以淠河上游的佛子岭闭合流域及该流域的6个子流域为研究区域,用地面雨量计和雷达-雨量计联合校准两种方法进行流域面雨量计算,将两种方法计算的面雨量分别作为降水-径流模型的输入,对模型输出结果进行比较.个例分析表明:雷达估测降水的精度是否高于单独用地面雨量计计算的精度,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用于校准的地面雨量计数目;当雨量计计算的整个流域面雨量与雷达-雨量计联合校准后的结果接近时,对应子流域面雨量的结果存在
目前,浙江省共建成了温州、杭州、宁波、舟山、金华五部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但由于受终端显示软件和网络通信条件的制约,全省雷达没有互联以及数据共享,而现在全省宽带网的建成,为建立全省新一代天气雷达资料共享平台提供了条件,为此,温州局2006年着手建立全省新一代天气雷达资料远程终端共享平台和网站的建设,将全省五部部新一代天气雷达观测形成的所有产品数据实时FTP传送到该局,各台站可以通过远程终端连接或网
本文对2006年7月5日傍晚到夜间,鲁西北出现的强对流天气过程的多普勒雷达回波进行分析得出:造成此次强对流天气的回波,主要是弓状回波上的超级单体风暴和多单体风暴;此次强对流天气的回波中心强度均在55dbz以上,最大为65dbz;出现剧烈天气的风暴低层存在中气旋;VIL值达40 kgm-2有可能产生冰雹,此次VIL最大值为65 kgm-2,VIL值对冰雹的存在与否及大小有较好的指示作用;回波顶高本身
用Argo剖面浮标等资料,分析了太平洋-印度洋暖池次表层水温异常(简称 SOTA)对南海夏季风的影响。结果表明:1月,太平洋-印度洋暖池SOTA偏暖(冷)时,当年南海夏季风强度偏强(弱),爆发时间偏早(晚)是主要现象;前期冬季,西太平洋暖池与热带东印度洋上层海洋水温出现不同变化现象时,南海夏季风爆发时间及强度也出现变化。结论:前期冬季,太平洋-印度洋暖池SOTA偏暖(冷),南海夏季风偏强(弱)、爆
利用观测资料分析了春季(3-5月)Hadley环流(HC)与夏季(6-9月)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频数(WNPTCF)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春季HC与夏季WNPTCF存在显著的反相关。春季HC异常相联系的大气环流变化支持这种关系的存在。当春季HC偏强时,东亚夏季风变弱,西北太平洋纬向风垂直切变加强,对流减弱,不利于热带气旋(TC)的生成,反之亦然。本文进一步探讨了春季HC引起夏季大气环流异常的物理机制
本文利用相关分析和经验正交分解方法揭示了一种新的遥相关模态,即阿拉伯半岛-北太平洋型遥相关(APNPO)。研究表明,APNPO在本质上反映的是对流层低层北太平洋高压和南亚夏季风低压之间的一种共变特征,它的变化与亚洲夏季风的变化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年际尺度上,APNPO与东亚夏季风(EASM)和南亚夏季风(SASM)均存在显著的关联;在年代际尺度上,该遥相关与东亚夏季风的关系更为密切:两者均在20
本文提出了一个长江中下游夏季(6-8月)降水的短期气候预测方法,通过预测夏季降水的年际增幅,进而再预测降水。年际增幅(DY)定义为当年的变量值减去前一年的变量值。YR定义为长江中下游夏季平均季降水率。通过分析与YR年际增幅有关的冬、春季节大气环流,确定6个关键的预测因子,建立物理统计的预测模型,预测因子是南极涛动,印尼-澳洲附近的850hPa和200hPa经向风垂直切变等。这个预测模型对YR在19
本文从信息技术的角度讨论了气象应急服务信息系统建设的总体框架与内容。气象部门应急平台由国家级、省级两级指挥平台构成,主要由信息交换与共享平台、气象灾害多维综合监视与预警系统、应急服务产品交互分析制作系统、应急响应(视频会议)系统、模拟仿真系统、灾害评估系统、应急信息分发系统、应急事件综合管理系统、应急通讯与网络系统等组成。并对一些关键问题进行了初步分析,如基于Web Services等技术的综合信
2008年1月我国南方发生了持续严重的雨雪冰冻灾害,为了研究此次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的特点与成因,利用美国国家环境预测中心的再分析资料和中国气象局的资料对此次灾害过程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显示此次雨雪冰冻灾害的特点是低温、降雪和冰冻等多种灾害性天气同时出现。里海、咸海一线气温明显低于往年,使得更冷的空气自西北方向不断入侵我国是出现明显低温灾害的主要原因。大气环流异常是造成此次灾害发生的重要原因,多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