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纳滨对虾暖棚养殖池塘特异副溶血弧菌与理化因子的相关性研究

来源 :第十届长三角科技论坛水产科技分论坛暨2013年浙江省渔业科技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p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3年4月至7月,对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暖棚对虾养殖池塘进行弧茵和水质溶解氧、PH值,氨氮、亚硝酸盐、硝酸盐、活性磷等9个指标进行养殖全过程的跟踪检测,以分析弧菌与这些水质指标的相关性.结果显示:池塘水体弧菌密度3.52×103±9.69×103 cfu.mL-1,最大值5×104 cfu.mL-1,绿弧菌密度1.58× 103±7.64× 103 cfu.L-1,最大值4.57× 104 cfu.L-1,病虾肝胰腺弧菌密度1.75×104Cfu.g-1,其中黄弧菌1.25×104cfu.g-1,绿弧菌5×103cfu.g-1,肠道弧菌密度>1.0×104cfu.cm-1.对虾发生早期死亡综合症与水体中弧菌和弧茵的浓度呈显著的相关性,相关系数r=0.984,p=0.016<0.05.水体弧菌总数与pH值、氨氮、亚硝酸盐、硝酸盐存在极其显著的相关性p<0.01,与pH值、氨氮存在负相关;弧菌和绿弧菌的密度随着养殖时间的进展,尤其养殖至50d,之后,弧菌的数量激增;从对虾养殖中检测到的绿弧茵特征推测为特异副溶血弧菌,养殖生态环境差更容易发生对虾早期死亡综合症.
其他文献
2009年5月至2010年4月,按月对长江口碎波带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和环境因子进行调查。采集到浮游植物64属123种,浮游植物主要由硅藻、绿藻和蓝藻组成。主要优势藻为小环藻,常见的优势种为硅藻门的直链藻、中肋骨条藻、膜状舟形藻,蓝藻门的小颤藻、小席藻以及绿藻门的小球藻。浮游植物丰度在6.46×l05~l.12×107cells/L之间,2009年8月最高,12月最低。浮游植物种群在7、8月份主要由蓝
为明确新型海洋纤溶化合物FGFCl (fungi fibrinolytic compound1)在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特征,为药物的临床前研究提供基础数据,本试验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对FGFC1在大鼠体内的量变规律进行研究。分别通过尾静脉注射10mg/kg、20mg/kg剂量的FGFC1对大鼠血浆中FGFC1的变化规律及20mg/kg剂量对大鼠组织器官中的FGFC1分布进行研究。高效液相色谱使用C18层
为了解Na+/K+-ATPaseα1基因的分子结构及其在中华绒螯蟹盐度调控过程中起到的作用,通过RACE技术获得了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 Na+/K+-ATPaseα1基因全长,并采用qRT-PCR技术对中华绒螯蟹各个时期以及各个组织进行表达分析,结果显示:①中华绒螯蟹Na+/K+-ATPaseα1基因cDNA全长3805bp,它含有306bp的5-UTR,一个编码10
耳石是头足类重要的硬组织,其微化学被广泛用于生活史重建、群体划分等渔业生态学的研究。本文根据中国鱿钓船2007年在西北太平洋生产期间采集的柔鱼样本,利用激光剥蚀电感等离子质谱法(Laser ablation 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 mass spectrometry,LA-ICP-MS)分析了18枚柔鱼耳石的微量元素组成及其分布特性。结果表明,柔鱼耳石主要由55种元素
改进水样和生物样中有机磷和聚酯类农药残留检测的前处理方法,实验中分别采用振荡提取法和超声波提取法,分别以二氯甲烷,石油醚,丙酮,正己烷作为提取液对样品中的有机磷农药和菊酯类农药进行提取,气相色谱法进行检测。结果表明文中所用方法准确度高,回收率高,重现性好。针对对岱山海域中出现的一起死鱼污染事件,通过分析,污染水体中检测到三唑磷和氰戊菊酯,死鱼生物样中也检测到三唑磷和氰戊菊酯,为渔业污染事故监测调查
建立了海捕鱼肌肉组织中甲醛的高效液相色谱测定方法。样品用蒸馏水浸泡30 min后在磷酸介质中加热经水蒸气蒸馏,甲醛冷凝后被水吸收。取收集液经过3.0 g/L的2,4-二硝基苯肼溶液在60℃水浴条件下衍生化20 min,快速冷却后高效液相-紫外检测法测定。甲醛在0~15.0 mg/L质量浓度范围内,线性相关系数均大于0.9999;在2.0~20.0 mg/kg的添加范围内的平均回收率为92.5%~9
建立了分析贝类样品中铬含量的微波消解-塞曼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并对样品前处理方法和检测条件进行探讨。实验结果表明,利用微波消解进行前处理的样品,溶样均匀,样品消解完全。石墨炉铬工作曲线浓度范围设定在0.00~15.00μg·L-1之间时,铬浓度与其吸光值呈良好的曲线关系,得出的新合理一元二次方程相关系数r=l.0000。同时对三种贝类样品进行的平行测定和加标回收率测定,平行性好,加标回收率保持在
充分利用当地低洼低产田改造成围田生态养蟹,采用蟹、虾、鱼混养,根据河蟹的生活特性,模仿其生态环境,在塘内种植水草,移植螺蛳,控制放养密度的生态养殖技术,光合菌净化水质,生物剂防病治病,从而改善池塘水体环境,减少池水交换量,达到无公害水产品养殖的要求,提高河蟹的品质、规格。
水、饵是水产养殖的基本环节之一,鱼类对恶化的水质有一定的适应能力,但影响水产品质量,使得水产品"使用价值"下降;水质因素影响鱼类对饲料的摄入和利用率,是饲料效能充分发挥作用的前提条件,饲料质量的优劣同样也影响着水质,制约着水产品的质量。
2011年和2012年期间,在浙江省宁波象山港区域,利用两口防渗膜围隔的池塘开展拟穴青蟹(Scyllapar amamosain)池塘生态育苗试验,自然条件下累计培育出青蟹苗(稚蟹I至Ⅱ期)34.1×104ind,幼体成活率最高为3.19%,单位水体出苗密度最高383.0ind/m2,幼体生长呈曲线方程:y =0.14e0.497,大眼幼体变态稚蟹的成活率为83.33±0.58%.育苗池塘水质理化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