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部位致脑结构和功能连接改变的fMRI研究

来源 :中华放射学学术大会2016、中华医学会第23次全国放射学学术大会暨中华医学会第24次全国影像技术学术大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ushouy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采用基于体素的形态学分析方法(VBM)以及静息态功能连接(rsFC)fMRI的分析方法,研究慢性期基底节区脑梗死患者和脑桥脑梗死患者运动相关脑区结构与功能改变,为探讨不同部位脑梗死后运动功能恢复的内在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选择慢性期单侧基底节区脑梗死者28例,单侧脑桥脑梗死者16例,选取25例健康者作为对照.采用GE 3.0 T HDX超导型磁共振扫描仪对所有受试者进行全脑高分辨率解剖像及静息态fMRI扫描.运用SPM8软件对高分辨率结构像进行VBM分析.采用两样本t检验在全脑水平比较基底节区脑梗死者与正常对照、脑桥脑梗死者与正常对照间灰质体积存在差异脑区.运用REST软件对rs-fMRI数据进行预处理.提取VBM结果中灰质体积存在差异脑区为ROIs,行全脑水平rsFC分析.采用两样本t检验行基底节区脑梗死者与正常对照、脑桥脑梗死者与正常对照间功能连接模式差异的组间比较.描述并记录有统计学意义的脑区. 结果:基底节区脑梗死组患侧初级运动皮层(M1区)和丘脑灰质体积减少;患侧M1区与其自身连接增强,但两者不完全重叠,连接增强区主要位于结构损伤区的背内侧.脑桥脑梗死组双侧小脑半球后叶灰质体积减少;健侧M1区及双侧辅助运动区(SMA)灰质体积增加;健侧小脑半球后叶与双侧SMA、健侧前运动皮层(PMC)连接增强;健侧M1区与健侧PMC连接增强,而与健侧小脑后叶连接减弱;双侧SMA与健侧中央后回、双侧小脑前叶连接增强. 结论:基底节区和脑桥脑梗死均可造成远隔脑区出现结构损伤,但两者的部位不同.轴突变性可能是引起这种结构损伤的主要原因.其次,梗死部位不同,造成结构损伤的部位不同,发挥功能代偿而涉及的脑区也不尽相同.脑桥脑梗死患者还出现了结构代偿,而基底节区脑梗死患者未出现结构代偿,是否出现结构代偿可能与梗死灶部位、损伤程度及康复治疗等多种因素有关.
其他文献
目的 研究不同肝硬化程度的320排容积CT肝灌注特征及各灌注参数与Child分级的关系,探讨CT全肝灌注成像对肝硬化肝储备功能评估的临床价值.方法 乙肝肝硬化患者58例,按Child肝功分级分为A、B、C三级(A级38例、B级12例、C级8例).采用东芝320排容积CT对58例患者行全肝灌注扫描,后处理生成肝动脉灌注量(HAP)、门静脉灌注量(PVP)、总肝灌注量(TLP)和肝动脉灌注指数(HA
目标 根据外科手术病理对二叶式主动脉瓣(BAV)形态进行分组并明确形态特点与主动脉瓣功能障碍类型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纳入197名接受过外科手术的二叶式主动脉瓣患者,根据外科手术所见及病理结果将其分为有脊型(raphe+)及无脊型(raphe–),根据主动脉瓣融合方式又分为左-右冠瓣融合型(BAV-LR)和左(右)-无冠瓣融合性(BAV-LN/RN)。收集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及超声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明
目的 总结椎管内副神经节瘤的MRI表现,提高影像诊断水平。 方法 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椎管内副神经节瘤6例,回顾性分析其MRI表现。 结果 6例椎管内副神经节瘤均发生于腰部椎管内,其中5例肿瘤上方的椎管内可见迂曲血管;2例较小的肿瘤表现为信号均匀的实性肿块,增强扫描为较均匀强化;4例较大的肿瘤信号不均匀,肿瘤瘤内可见囊变出血或肿瘤边缘可见含铁血黄素沉积。 结论 椎管内副神经节瘤多发生于腰部椎管内,肿瘤
目的:探究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定量参数对于肺实性病灶的鉴别诊断价值. 方法:65位患者(23男,42女,平均年龄56岁),共66例肺实性病灶,均行DWI-MR(b=0,250,600,800and1000s/mm2)检查.对每个病灶画感兴趣区获取平均ADC值,计算每个b值下病灶脊髓信号比值比(LSR250,LSR600,LSR800,LSR1000).以病理或长期随访超过2年作为诊断金标准.所有定量
目的 通过回顾性分析鼻腔鼻窦鼻咽部淋巴瘤与淋巴组织增生的MRI影像资料,评估应用MRI动态增强扫描与扩散加权成像技术对两种疾病的鉴别诊断能力,以提高鉴别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4年4月~2015年6月间因怀疑淋巴瘤于我院行鼻腔、鼻窦及鼻咽部MRI检查患者影像及临床资料,影像资料、手术及病理材料完整的病例进行分析.主要观察指标包括MRI动态增强扫描序列中峰值强化率、最大强化率、达峰时间、最
目的 分析颅底骨孤立性浆细胞瘤的CT和MRI表现. 方法 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颅底骨孤立性浆细胞瘤5例,回顾性分析其CT和MRI表现. 结果 颅底骨孤立性浆细胞瘤的CT和MRI特点如下:1)CT平扫肿瘤表现为稍高密度实性肿块,邻近颅底骨质呈溶解性破坏,无骨质硬化边缘.肿瘤内常见多发斑片状高密度影,为瘤内钙化或骨质残片.2)MRI平扫肿瘤呈等T1或稍短T1、等T2或短T2信号,增强后明显均匀强化. 结论
目的:探讨骨盆肿瘤切除术中腹主动脉球囊临时阻断技术临床应用的适应症、可行性及安全性. 方法:2012年11月至2015年7月期间我院采用球囊暂时阻断肾动脉下腹主动脉切除骶骨肿瘤的37例患者,男15例,女22例,年龄24~76岁(中位年龄48±4.7岁).37例患者髂骨肿瘤12例,骶骨肿瘤11例,臀部软组织肿瘤7例,直肠癌累及骶骨7例.所有17例患者术前CT或MR检查提示肿瘤部位及侵犯范围,排除患者
目的:运用MSCT增强扫描薄层重建分析内镜粘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消化道粘膜浅表性病变的有效性及并发症的危险因素. 方法:前瞻性观测扬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应用ESD治疗128例消化道浅表性病变的效果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并对后者发生率较高的出血及穿孔其相关危险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完成ESD的128例中,发生术中出血10例(10/128,7.8%),穿孔9例(9/128,7.0%),以上均经相应
目的:总结DSA引导下完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植入方式的成功率,分析讨论并发症的临床处理方法.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至2015年8月在我院接受DSA引导下静脉输液港植入手术的197例患者临床资料,男性28例,女性96例,年龄32—81岁,中位年龄(52.3±4)岁,对穿刺部位、穿刺成功率、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临床相关处理进行分析. 结果:197例患者均一次性静脉植入输液港成功,一次性植入
目的:本文旨在探讨应用人工气胸联合CT引导下经批经胸膜腔途径进行胸椎病灶穿刺的可操作性、安全性及穿刺风险. 方法:2015年3月—8月,11例胸椎溶骨性占位患者在我院接受CT引导下人工气胸联合经胸膜腔路径胸椎病灶穿刺术其中男8例,女3例,年龄36~61岁.所有患者术前常规行CT增强扫描,明确穿刺路径及病灶与大血管的关系,确定穿刺点及穿刺路径;术前常规检查血常规及出凝血时间,告知患者穿刺风险并知情同